人工生殖求子一年暴增4千人 超過35歲佔半數以上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民國96年至106年,台灣女性生第一胎的年齡從29.53歲攀升至30.8歲;而35歲以上才生第一胎的高齡產婦,則是從7.8%增至21.3%,創下史上新高,顯示高齡生子情形愈來愈普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105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全台共有3萬4486人次進行人工生殖,多達99.4%為試管嬰兒,成功讓9670人次懷孕,其中7132人順利生下8988個寶寶,比前一年多了734個寶寶。
報告指出,不孕原因前3名為「多重因素」32%最多、「卵巢因素」28%居次,第三名則為「男性因素」13.6%。
在3萬多名不孕女性中,年過35歲進行人工生殖的高齡孕婦多達2萬3575人次、占68.4%,相較104年的1萬9283人次,增幅逾22%。
細看年齡,35至39歲女性從1萬437人次增加至1萬3921人次,增幅約33%;40至44歲從5925人次增至7836人次、增32.2%;45至49歲從1040人次增至1667人次、增60.2%;50歲以上從100人次增至151人次、增51%。
不過,愈晚生、胎兒活產率明顯愈低。調查顯示,活產率以24歲約37%最高,直到30歲還有約30%,不過,到了34歲僅剩約27%,此後將持續下降,38歲活產率將跌破20%,年過40歲僅剩10%,甚至更低。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北榮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新揚受訪時表示,根據統計,台灣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有別過去觀念認為不孕是女性問題,近年男性的不孕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
男性不孕問題百百種,先天、後天都有影響,李新揚說,先天問題包括輸精管阻塞使精蟲排不出來、先天沒有輸精管、腦下垂體分泌異常等;後天則包括睪丸溫度太高,例如廚師、愛泡溫泉者,還有環境汙染、吃到太多塑化劑等,也可能抑制造精功能。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武國璋也指出,近年有國外研究顯示,菸與酒、咖啡因過度攝取、肥胖、壓力、工作型態都是導致不孕的危險因子,因此除了遠離菸酒外,每天咖啡因攝取別超過2500毫克,也應避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5或低於19,增加不孕風險。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我的子宮不是我的子宮!媳婦拒絕再生第二胎,婆婆回:做人不要那麼自私
婚後才知帶有罕病基因 她淚崩「還能生小孩嗎?」
28歲妙齡女求子2年頻卡關 試管嬰兒補助第1次即成功
媽祖託夢選總統? 婦產科醫師:佛有三不能
高齡產婦 別為愛美犧牲健康
問卷調查:新手媽媽被諷過重 易患產後抑鬱影響嬰兒
跨國研究:父親生育年齡越高 孩子罹思覺失調風險增
保養品太香 恐增 胎兒過敏風險
孕婦保養品擦太多 體內塑化劑增恐影響胎兒
孕婦勤抹妊娠乳液 體內塑化劑高恐影響胎兒
坐月子 教妳吃得營養又不胖
坐月子媽媽必看 營養師傳授7道進補不發胖佳餚
影/胎中就能聽話 母嬰因早產分離「親子共讀」過難關
1人設籍北市 夫妻都享孕前健檢補助
北市只聯醫推廣 婚後孕前健檢僅2成
首胎高齡產婦已破二成 醫師公會:「適齡生育」很重要
焦慮﹑擔心、絕望 孕婦最怕這個無形殺手
打減痛分娩為何無效? 問題出在這裡
10萬分之1的機率!嬰兒出生羊水未破 「如花照」網熱議
孕婦不宜泡湯、不能用電毯?蘇怡寧:沒有醫學根據
「蘋果病」傷胎兒 孕婦小心
孕婦小心蘋果病⋯ 23周孕婦分享抗病過程大哭!
懷孕期間「增胖不足」 醫師:可能影響孩子健康
接生用力扯寶寶害「身首異處」 醫師崩潰:母湯拉胎兒
陳意涵懷胎8月僅胖3公斤 醫:為了孩子要多吃點啊
6成試管嬰兒失敗 醫師:先養好子宮
巴掌仙子出生僅815克 東元醫院醫護細心照料終出院
謠言勿信!排卵針不會催來更年期
排卵針會讓更年期提早?國健署:謠言
排卵試紙看日子?先算準月經周期
猜你喜歡
漱口水刷牙前or刷牙後?牙醫師:多數人都用錯時機了,正確潔牙順序該這樣做
美睡眠醫學會警告「睡前喝5飲品」恐讓整夜睡不好!白開水也在內
《高血壓》期刊研究顯示吃對蛋白質方式 可降低66%高血壓風險
你真的會量血壓嗎?1張圖教你正確測量血壓,測量前30分鐘不能吃「1食物」
常常便秘怎麼辦?成因有哪些?營養師教你從日常生活養成8個好習慣,讓便秘不再找上你!
你被大腸癌盯上了嗎?醫:出現6大警訊要注意,5大族群要當心!
忽略高血壓 40多歲科技經理腎萎縮須洗腎
肩頸疼痛懷疑確診?確診簡單2招拉筋 舒緩肩頸不求人
省兩千!6500劑黃熱病疫苗將屆效5月開放免費施打
咳嗽對身體影響有哪些?9種常見急性咳嗽原因,出現呼吸困難速就醫!
糖尿病吃降血糖藥卻導致泌尿道感染?醫師告訴你該如何避免
怎麼減肥都瘦不下來?四肢瘦但肚子卻很大?醫:當心是隱性肥胖,做好5招擊退內臟脂肪
遠離壞膽固醇!國內最新臨床指引公布 超標指數再加嚴
久咳不癒,中醫師教先判斷乾咳、熱咳、冷咳…4種茶飲緩解不適
腎友不再暗沉 洗出亮麗人生
只計算卡路里熱量就能讓你持續有效的減肥嗎?減重醫師點名計算熱量常見4誤差
疫情間少動姿勢不正易脊椎側彎 可做3式運動延緩惡化
滿身膿疱 突發高燒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食藥署核准恩慈療法 急性發作可望有解
罹病12年服3種藥控糖無效 她後悔早該打胰島素
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醫師詳解何謂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及其後遺症
孩子抽搐 病毒性腦炎、熱痙攣怎麼分辨?
6歲童染疫後退燒卻雙腳劇痛 就醫才知併發橫紋肌溶解症
美國心臟協會揭關鍵時期:站立血壓高於坐姿 心臟病風險多2倍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異位性皮膚炎用藥穩定 才不會「疫」起搗亂
疫情外送忙碌 醫師提醒外送員注意職業傷害
8旬老婦血管阻塞變象腿 機械除栓術讓雙腿復原
退化性髖關節炎 震波療效佳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痛到冒冷汗恐是主動脈剝離!8種情況速就醫
不喝酒就沒有脂肪肝?小心落入飲食陷阱!聰明吃、規律動,醫教4大預防秘訣
睡前總想吃東西?有5狀況,小心非單純嘴饞而是「夜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