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帶孩子看醫生,常常是家長惡夢,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調查發現,高達九成七孩子怕看病,醫師提醒,用溝通鼓勵取代恐嚇,別再說「不乖,就帶你去打針」。
瑞信基金會執行長呂立說,透過網路回收近五千份調查發現,九成七的孩子就醫會哭鬧,近六成看病後會做惡夢或半夜驚醒,多是源自於打針、吃藥等痛苦經驗,也有孩子是因為對醫院感到陌生,對白袍感到恐懼。
「不乖,就帶你去看醫生、打針」,呂立說,九成的孩子都被這樣恐嚇過,這種無心之舉,反而加深孩子就醫恐懼。
就醫前,家長不妨為孩子做心理準備,成大醫院小兒科主任劉清泉說,不妨在家先玩「看醫生遊戲」,教孩子當醫師拿聽診器,自然可減少對醫院的陌生與恐懼。
劉清泉說,當他診治兩、三歲孩子,自己也好像變成跟他們同齡,總是在診間自備廿多種貼紙,因為不同年齡、性別的孩子,喜好不同,打針前先溝通,雖一定會痛,但只要乖乖不動,不僅可以很快結束,還能蒐集完整版貼紙當獎品。
呂立也示範他的打針、抽血妙招,打針前,跟孩子說要戴上「魔法手套」,其實是反覆按摩孩子手臂,讓痛感變遲鈍;或讓小朋友吹泡泡或吹風車,藉此深呼吸放鬆;有時則給孩子看繪本,轉移注意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