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醫院小兒部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萬芳醫院小兒部
【聯合新聞網/文/萬芳醫學中心小兒部新生兒科主任 何文佑醫師】
胎兒在母體內孕育一直到出生,都是在子宮內,一切營養都是由胎盤和臍帶輸送。甚至呼吸,同樣地無需用到肺,而是在胎盤進行氣體交換。因此,我們可以說子宮是一個恆溫,沒有微生物的溫馨環境。
嬰兒出生後,連繫母體的臍帶被切斷,必須自行呼吸、吃奶,從腸胃道攝取營養,在自然環境中生長與發育。自然環境中的生物,包括微生物,基本上和我們是和平共存的。我們的身體、呼吸道和胃腸道都存在著微生物,包括黴菌、細菌和病毒。這些微生物和我們的免疫力在平衡狀態是共存共生的。但平衡一旦遭到破壞,某種微生物佔了優勢,我們就生病了。
感冒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能引起感冒的是病毒,種類非常的多。嬰幼兒和我們一樣,經常接觸這些病毒。但我們能夠保持著良好的狀態,與微生物間的平衡狀態未被破壞,那我們就不一定生病。可是,嬰幼兒的免疫能力往往仍未建立完全,他們的自我防護能力也是缺乏的,因此很容易感冒。除了感冒之外,其他的感染也是一樣都是可以避免的,避免的方法就是自我防護和建立免疫力。
建立免疫力
我們免疫力的建立,基本上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接觸這些微生物,另外一種,就是疫苗的接種。從前,我們必須患過麻疹出過水痘才能獲得足夠的對抗這病毒的免疫能力。而這些疾病,都是相當嚴重,而且可能留下後遺症的疾病。如今,眾多感染症的免疫能力都可以從嬰幼兒時期,在健兒門診經由疫苗的接種取得。因此,像麻疹和水痘這些從前很常見而且很嚴重的嬰幼兒疾病,現在已經很少見甚至完全沒有了。
病毒感染與細菌感染
嬰幼兒發燒,父母帶到診所或醫院去看病,拿回來的藥物往往含抗生素。其實嬰幼兒時期的感染,病原體絕大部分是病毒,而不是細菌。像肺炎、中耳炎或泌尿道感染這些較有可能是細菌感染之外,其他嬰幼兒在高燒狀態仍然保持著活潑好動,而臨床檢查又找不到任何感染所在的,那就更不必太擔心是細菌感染了。
人體用以對抗病毒和細菌的主力,都是自身的免疫能力,也就是白血球、吞噬細胞、和抗體。對抗病毒,雖不能說完全沒有卻可以說幾乎沒有藥。那麼細菌感染又如何呢? 我們所依靠的,不要驚訝! 仍然是免疫力啊! 抗生素扮演的,僅是小小的角色而已。因此我們可以說嬰幼兒感染,幾乎可以沒有抗生素,卻絕對不能沒有免疫力。
人體生態不可破壞
人體像是一個小小的世界,像地球上的生物一樣,經常維持著生態的平衡就不至於患感染症。人體生態的平衡,靠的是微生物與我們的免疫力間的相互抑制作用。若這個相互抑制中任何一個環節被破壞,一旦平衡失去,感染症就會發生。
人體生態平衡的被破壞,除了一些是自己生活不小心,讓較具毒性的病原體入侵之外,許多時候是人為的。胡亂用藥,破壞了人體的生態 (例如:濫用抗生素,殺了許多不應該殺的無害細菌;濫用類固醇,降低了免疫力)。不但不必要,而且具潛在的危險性。
發燒是友不是敵
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多次常常把父母嚇壞的就是「發燒」。其實,發燒並不是病,而是人體對付外敵,也許是病原體入侵的一種反應。所謂外敵,可能就是病毒或細菌。發燒是反應、是症狀。基本上,除了讓人不舒服之外,不但無害,甚至是一種活化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機制。國家也是一樣遇到外敵入侵,也必須「發燒」。動員國防系統,對抗外敵。珍珠港事件,美國的國防完全沒有發揮,傷亡慘重,就是沒有「發燒」。
醫學上也曾做過多次的動物試驗,證明敗血症的動物,若給予退燒劑,死亡率反而更高。那麼孩子發燒就不必使用退燒劑嗎? 那也不然。因為退燒劑可以減少孩子的不適。而且,我們必須了解的,就是發燒並不會造成人體的傷害。疾病才會。使用退燒劑固然重要,但思考和找出孩子患的是什麼病更是重要。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