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施秀惠/台大生命科學系暨動物學研究所教授】
蝸牛護膚製品近來大夯,日本美容業者更標新立異,直接把活蝸牛放在顧客臉上。這項要價不菲的服務,賣點是蝸牛爬行後留下的粘液,據說「可幫助去除老廢角質,療癒日曬後肌膚,達到滋潤保濕效果」。且不論其學理與成效,蝸牛卻是許多寄生蟲的中間寄主和傳播者,粘液裡可能含有主動鑽出、肉眼看不見的幼蟲。
首先須注意的是盛行於台灣的廣東住血線蟲,成蟲寄生在老鼠肺動脈內,第一期幼蟲隨糞便排出,鑽進蝸牛體內,蛻皮兩次,發育為感染性第三期幼蟲;人為偶然寄主,幼蟲可能侵入神經系統而引發腦膜炎。
患者遭感染的途徑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前者攝食生的或未熟的蝸牛,後者則由於食用之生菜、生機飲食或生水遭蝸牛粘液汙染;台灣發生的病例,兩種情況皆有。因此接受「蝸牛爬臉護膚大法」時,千萬記得避開口唇部位,同時事後應洗淨粘液,以免直接攝入感染性幼蟲。
更需注意的是,以螺類為第一中間寄主的各種複殖吸蟲,尤其是血吸蟲。因為從照片看來,業者使用的並不是陸生性的「蝸牛」,而是水生性、同為腹足綱的扁蜷「螺類」;扁蜷正是曼氏血吸蟲的中間寄主和傳播者,盛行於非洲和南美洲。
日本則為日本血吸蟲的疫區,所幸擔任這兩種角色的釘螺,不曾被用來「施法」。此外,廣東血線蟲亦可感染扁蜷螺類,筆者從前研究此線蟲之免疫診斷方法時,為便於管理和操作,即以紅扁蜷螺取代非洲大蝸牛,在實驗室維持幼蟲存活。
血吸蟲蟲卵隨脊椎動物終寄主糞便釋出,在淡水孵化出毛幼,鑽進螺體;經幼體繁殖過程,可連續產出數以萬計之尾幼,離開螺體,進入水中。長約0.2公釐的尾幼向光而聚集於水面,接觸人體立即附著,無須經由傷口,僅藉自身分泌之蛋白酶,即可分解完整皮膚,主動入侵。因此若讓已遭感染的螺類在臉上爬行,粘液裡的尾幼可直接鑽進皮膚,由於省略經水傳播之迂迴途徑,將使感染更為嚴重,同時更創造出不可思議,勢必將載入教科書之血吸蟲傳播途徑。
再者,螺類亦為多種水鳥血吸蟲之中間寄主和傳播者,釋出之尾幼因趨熱而鑽入人體,雖因哺乳類和鳥類寄主之差異,幼蟲終將死亡而不致感染人類,但入侵皮膚過程會導致皮下出血性紅點以及蕁麻疹等過敏性反應。
由於患者皆有接觸自然界水體之病史,此症因而俗稱為「水癢」(water itch)。追求護膚美白卻導致皮膚過敏,消費者豈可不慎?
台灣向來熱中效法日本,美容業者若引進此護膚大法,務必謹慎從事。最好能由專業農場供應蝸牛和水螺,繁殖與飼養期間完全阻絕動物糞便之汙染並例行檢驗,以確保美容過程和製品之安全無虞。同時籲請檢疫相關單位主動出擊,進行普查並教育民眾。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