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愈新的儀器,效果愈好;雷射可當作肌膚日常保養」?坊間醫美療程,淨膚、脈衝光、日式光纖、白瓷娃娃雷射等,民眾常陷入超炫名稱迷霧中。有些醫師也不諱言,市場雷射機器眾多,連他們也不熟,更不清楚有何差別。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蔡豐州表示,許多廠商常在衛生署核准的適應症外,再為醫療儀器取個酷炫名稱,如「黃金拉提線」、「鑽石微雕」等,但醫師不見得熟悉各種新設備;消費者要三思是否花錢當了白老鼠。
不少醫美診所為提高業績,非醫學專業的「諮詢師」常鼓吹民眾購買套裝雷射療程,取代每日保養。
美容外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林靜芸說,皮膚頻繁接受光照,就像生病服用抗生素,吃太多恐傷身體;若肌膚常去角質,天然防禦力下降,一旦防曬保養沒有做好,愈打雷射,皮膚恐怕愈糟。
一位整形外科醫師也說,許多醫美廣告說的雷射「蘋果光」、「天使光」等,全是廠商的商業手法。此外,不少醫美診所主打雙機雷射,一次可打兩種雷射,但雷射能量若足夠,一次就有效果,何必打兩種?且雙機價格更昂貴,比兩種雷射加總還高,就像冰淇淋一球九十元,兩球應一百八十元,但雙機雷射混合卻可能要價兩百廿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