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光醫療網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馬光醫療網
聽健康
明日(8月23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處暑意指「暑氣至此而止」,此時炎夏的酷熱逐漸退去,氣溫漸降,早晚微涼,標誌著由盛夏向初秋過渡的時節。白天仍有餘熱,日夜溫差漸大,濕熱與初秋涼氣交替,極易使人體出現調節不及的反應。
中醫認為,處暑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關鍵節氣。若護養不當,體內陽氣被寒涼侵襲,或餘濕未清,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倦怠乏力、呼吸道不適等問題。此時的養生重點在於調和脾胃、袪濕清熱,為秋季的乾燥與寒涼做好準備。
1. 腸胃不適、倦怠乏力
濕熱未消,飲食仍過於油膩,容易脾胃運化不良,導致腹脹、食慾不振、甚至腹瀉。
2.秋燥初現,咽喉不適、咳嗽
部分地區晝夜溫差明顯,空氣開始乾燥,易出現喉嚨乾癢、乾咳,或鼻腔不適。
3. 關節痠痛、舊疾復發
氣溫轉涼,血脈收斂,濕氣與寒氣趁虛入侵,關節痠麻、舊有風濕病灶常被誘發。
針對處暑常見的不適狀況,中醫會以下列方針進行調養。
健脾袪濕:調和腸胃,促進水濕代謝。
清熱生津:對付夏秋交替的口乾、咽癢。
固護陽氣:避免過度貪涼,預防秋寒侵體。
材料:山楂 10 克、茯苓 10 克、薏仁 15 克、陳皮 3 克。
功效:健脾化濕、消食解膩、調暢氣機,適合處暑時飲用以助消化、減輕倦怠。
作法:
薏仁先浸泡 1 小時。
將所有材料加水 800 毫升,大火煮沸後轉小火 20 分鐘。
濾渣後代茶飲用,可反覆回沖 1-2 次。
圖片提供/馬光醫療網
足三里穴:強健脾胃、補氣固本,每日按壓或艾灸 5-10 分鐘。
豐隆穴:和胃氣,改善脾虛水濕。
迎香穴:秋燥鼻塞時輔助疏通。
圖片提供/馬光醫療網
艾葉 20 克、生薑片 30 克,煎湯倒入溫水中泡腳 15 分鐘,可溫陽散寒、改善倦怠與關節不適。
圖片提供/馬光醫療網
適合晨起或傍晚進行輕緩運動,如太極、八段錦,促進氣血流通。
晚間避免過度熬夜,以滋陰潛陽,調和作息。
飲食上宜清淡、少辛辣油膩,少吃寒涼瓜果(如西瓜、梨),以防脾胃損傷。
處暑是炎夏漸退、初秋將至的重要節點。養生應以「調和脾胃、袪濕清熱」為核心。透過適當藥膳、穴位調養與生活調整,不僅能減少季節交替的身體不適,也為迎接秋高氣爽、乾燥寒涼的環境打下健康基礎。
‧81歲婦擁百坪豪宅和2千萬資產 兒女每周來訪卻讓她「深感憂慮」
‧78歲退休老闆賣房搬去養老院「不留一毛錢給兒女」遭驅逐無家可歸
‧青椒的籽先別去掉!營養專家:種子和籽蒂藏著健康密碼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