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潭美、康芮颱風輪番來襲後,陣雨澆灌發燙大地,所謂「一日落雨一日涼」,形容立秋過後,每下一次雨,溫度會隨之下降,老祖宗預估天候的智慧八九不離十。但有人覺得最近這種忽冷忽熱的環境,身體好像需要特別照顧。
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說,中醫養生的重點之一,就是要順應自然,黃帝內經:「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中醫觀點,五臟都可以對應四季,到了秋天要顧肺;而中醫的肺,也包含了皮膚、毛髮、鼻子、咽喉和氣管等部位。
陳潮宗指出,秋天容易讓人口乾舌燥、皮膚乾癢,所謂「秋燥傷肺」,不少人此時就診,會說常乾咳,甚至有痰咳不出來,這種屬於燥咳;體弱的人可能一直咳到冬天,變成慢性支氣管炎。
從中醫觀點,秋燥體質還可能引發便秘,喝的水要是不夠,堆積在腸道的糞便不易排出;還有人會腹部悶痛、脹氣或口臭。
而日夜溫差大,西醫也有不少呼吸道疾病的病人來報到。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姚建安說,最近夏秋季節交,氣溫忽熱忽冷,空氣雜質多,加上在冷氣房進進出出,容易促使氣管收縮、擴張,有過敏性鼻炎或肺部疾病的老病號,都可能發作。
特別是仍在發育成長的孩子,如有過敏性鼻炎體質,這陣子肯定會常鼻子阻塞,鼻涕連連,少不了要去找平常熟悉的醫師治療。
對溫度敏感的人,一定感受到這幾天氣候濕黏黏的,一看氣象,果然濕度高達近80%。姚建安表示,濕度高,也會影響呼吸時的換氣,若是有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等肺部疾病的人,應按時回診服藥,控制病情。
至於小朋友過敏性鼻炎,最好是開除濕機使室內空氣保持乾燥,而小朋友使用的棉被、枕頭,也要多清洗,假日多到戶外運動,去除過敏原,才能減少過敏性鼻炎發作。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800x100_udnhealth.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300x135_udnhealt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