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俐君採訪整理】
今天是大寒。每年1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0度,就是大寒。春節將至,大寒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代表24節氣已走到尾聲。在立春來臨前,隆冬的酷寒低溫持續,中國北方尤其寒冷,一年之中,大寒往往是最寒冷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與小寒相比,這兩個節氣雖只相差半個月,也都象徵天氣寒冷,但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多數時候小寒反而比大寒還冷。但不論如何,冬季人體代謝變慢,低溫也容易使細菌、病毒蠢動,民眾仍要把握大寒節氣養生,為來年健康打基礎。
大寒時節多已接近春節,此時不但氣溫偏低,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病情;春節長假人際互動頻繁,也是流感等病毒活躍期;而民眾放鬆心情大啖美食,除了得提防肥胖上身,有胃潰瘍等腸胃病史患者,更得留意火鍋、年糕與油膩魚肉帶來的腸胃問題。
預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入侵,除了少喝冰涼飲料,可適時補充如大蔥、花椒與桂皮等性溫、散風寒食物;腸胃功能不佳者,除了避免暴飲暴食,可拿適量陳皮、麥芽或山楂,沖泡溫熱開水飲用,有助理氣兼保護腸胃。
象徵冬季快結束的大寒時節,可隱約感受到大地回春。大寒正值快樂、愜意的新年假期,具溫補效果的羊肉爐、火鍋等鍋物還是可吃,但不建議攝取過多。若想靠食補養生,建議可適時補充如生薑、紫蘇葉等具有理氣升散效果的食材;原本初冬提議多吃具辛溫效果的乾薑,此時可慢慢減量。
把握冬季尾聲,大寒時節氣溫仍偏低,日夜溫差大,生活作息最好早睡晚起,以防清晨溫度過低,導致身體陽氣外耗,無法對抗寒氣而受涼。上了年紀的長者,或末梢神經循環較差民眾,應重視頭頸、耳朵與手腳等部位的保暖,減少皮膚外露機會。平時可利用陽光不刺眼的午後,外出散步或做點伸展操,活動筋骨,為象徵陽氣升發的春季預做準備。
養生茶/紅景天人參茶
材料:人參、紅景天、黃耆、菊花、紅棗、黨參各2克,開水500c.c.。
做法:將上述材料倒入鍋中,加水500c.c.,煮沸後即可飲用。
效用:人參、黃耆、黨參能補氣,可緩解氣虛乏力,增強免疫力;紅景天活血通絡,可緩解疲勞、抗缺氧;紅棗養血,菊花入肝經,可清頭目風熱。
禁忌:高血壓、凝血功能不良者不宜。
【2012/01/21 聯合報】
‧50歲婦堅持「15年天天吃相同早餐」黃金組合減重又省時
‧花椰菜水煮汆燙很NG?蔬果業者曝更優料理法完整保留維生素C
‧24歲女盼四十歲退休「早餐只花20元」存下300萬 超省計畫曝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