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
環境越來越熱,衛生署國健局昨(十三)日提出五步驟,供民眾出現中暑、熱衰竭等熱傷害時,先緊急處理,包括應盡快躲到蔭涼處所、鬆脫身上衣物、用水擦拭身體及搧風、給予含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儘快送醫等,提供民眾參考。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兒童及青少年保健組科長蔡益堅指出,因環境熱造成的傷害,就廣泛稱為「環境熱傷害」,其中尤以中暑、熱衰竭等熱傷害最常見,但兩者症狀,卻明顯有不同。
蔡益堅進而解釋,民眾若出現包括體溫高到四○‧五℃、自覺身體熱、皮膚乾燥且泛紅(包括未曝曬到陽光的部份都會發紅),可能是中暑;至於恐是熱衰竭引起的症狀則包括,流汗過多、皮膚濕,會虛弱,但體溫正常等症狀。
國健局昨天因而提醒,包括老人、小孩、罹慢性疾病、正服藥治療者、處高溫或密閉空間職業從事者及社經地位弱勢者(如婦女)都是亦有環境熱傷害的高危險群,特別提醒上述六大類民眾注意。
但蔡益堅強調,上述五步驟是供民眾出現皮膚泛紅、身體發熱時先處理的參考,但若民眾已出現頭昏、嘔吐、昏迷,就應緊急就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