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以不婚、不生,但不能不老。老年學是廿一世紀必修顯學,準備老年,也是正視自己人生的負責表現。我們請到三位專家,針對卅、四十歲、五十歲和六十歲四個不同階段的人生,幫您畫重點。規畫老年,現在就要開始。
三十歲世代:及早意識老化過程並付諸行動
行動重點:此時忙著工作、打拼,父母約五十、六十歲,尚未退休,但應該及早培養「老」的認知。可從父母、祖父母身體狀況,意識、看出自己未來老年的樣貌,學習老化知識、老化態度進而帶起行動力。
怎麼做:
裴晉國:與家中長輩接觸,理解家族病史,如慢性疾病、癌症等,閱讀報章雜誌認識老化風險,如智力衰退、失智及失能。知識牽動態度,正確老化態度是知道哪些該做, 那些不該做,明知抽菸有害就該戒菸、運動有益就該動,態度堅決、付諸行動戒除壞習慣,拾起好習慣。
涂心寧:建議及早存身體老本,藉由運動貯存身體能量預防失能,老年才有本錢自我照顧,減少依賴,此外,外出消費多用大腦計算,少按計算機,多閱讀預防失智。
四十歲世代:擬定退休計畫、安排長輩老年住處
行動重點:這世代有兩項重要課題,開始設想、擬出退休生活假想圖,及早規畫養老財及養老退休機制;四十歲世代經濟較穩定,可開始安排自己與父母的住所。
怎麼做:
裴晉國:開始設想、問問自己想活到幾歲、期待的退休生活內容,如旅遊、學習等。在父母居所方面,建議子女與父母住同一社區或同棟樓,互相照應,晚上可相約吃晚餐,又減少長輩與子女日常生活習慣衝突、婆媳問題。
不鼓勵長者移居,拔除原本生活習慣來適應新社區,建議老屋改造,如浴室增加無障礙環境、改變室內空間等。
梁華玲:不同的退休、養老生活內容,所需養老金數額不同,老年生活提高醫療照護支出,衡量至少廿五年後的社會福利制度,及早規畫養老財及養老退休機制。
涂心寧:為長輩安排的住所,房子坪數不要大,清掃才輕鬆,且就醫方便、易於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購物,生活機能得兼具。
五十歲世代:廣泛交友、培養興趣
行動重點:人生進入下半場,多與人群互動,不論對準備退休,或是開創工作第二春,皆有助益;此時也可試著想想身後事。
怎麼做:
涂心寧:多與人群互動、認識、結交同好、好友,待老年時可結伴一起變老。四十歲擬定的退休計畫,此時進行準備,如培養攝影、插花、唱歌等興趣 ,讓退休生活有重心、目標。否則一退休,許多人在六十五到七十歲間情緒起伏大、生病、憂鬱大有人在。
裴晉國:談到善終,多數家庭難以啟齒討論自己或長輩「如何死」,此世代的重要課題,是安排「身後事」與「安寧療護」,及早設想,甚至與子女溝通、討論,期未來能安詳、尊嚴地離開。
六十歲世代:老來服老、終身學習
行動重點:雖然近黃昏,但夕陽無限好,接受自己的現況,享受資深公民的待遇,也持續接觸新事物。
怎麼做:
裴晉國:「服老」,接受、習慣自己皺紋、蒼老的臉龐,調整心態,而且不忘終身學習,可參與社區大學、志工服務,持續與人互動。
涂心寧:持續學習新事物、刺激大腦活動,對延緩失智、失能有所助益。若有慢性病、癌症、中風等,靠別人不如自力救援,活用剩餘能力回復信心、成就感。以中風為例,健康的右半身可以協助麻痺的左半身,進行復健治療,或是以輔具支撐長者移動,靠自我力量站起來,延緩陷入「長期被照護」的可能。
(諮詢專家/新北市身心障礙者福利促進協會總幹事涂心寧、開南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主任裴晉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梁華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