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民眾對肉品喜愛度依序為雞(64%)、魚(59%)、豬(47%),但最常購買依序為豬(75%)、雞(73%)、魚(72%),可能因為坊間對雞肉有許多迷思,例如擔心生長激素、抗生素,怕煮不熟。
董氏基金會今舉行「吃雞補肌」記者會,邀請兩位專家破解三大吃雞迷思,用兩招簡單辨別國產雞。
很多人認為,雞長這麼快,是不是有施打生長激素?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億乘表示,白肉雞只要養35天,是品種選育的結果,何況藥劑成本很高,還要額外人力一隻一隻注射,過程容易造成雞隻窘迫或死亡,完全不符經濟效益。常有媒體報導吃炸雞導致孩子性早熟,其實主要是油炸的影響,問題不在雞肉。
雞都有打抗生素,最好少吃?陳億乘表示,合法抗生素可預防雞隻生病,但飼養後期通常不會給予抗生素,會預留一周讓抗生素代謝,農政單位也會抽驗,避免殘留超標。
貼骨的雞肉有血色是沒熟?陳億乘說,這種情況在白肉雞比較常見,因為雞隻的肉雖長得快,骨質相對比較不密實,屠宰烹煮過程容易發生骨裂。雞肉沒熟會呈現半透明狀,雞骨與雞肉間的血紅色並不是沒熟,而是從雞的骨髓滲出所造成。
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李宜謙表示,目前每年進口雞重量為21萬公噸、國產雞為36萬公噸,兩者都逐年成長,顯示隨著飲食西化、健身風氣興盛等因素,國人對於雞肉需求越來越大。
李宜謙表示,進口冷凍雞肉抵達台灣至少已經過了一、兩個月,會經過反覆解凍、分裝販售之後,口感及風味會下降。國產雞肉從屠宰道上桌只要三天,口感、風味、營養都優於進口雞肉,不過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只有大約四成國人可單憑味覺分辨國產或進口雞肉。
該怎麼買才不會買錯?李宜謙提醒,可以先辨認部位,因為進口雞肉大部分是分切好的雞腿雞翅。另外,也可以認明屠檢標章、CAS標章或產銷履歷。衛福部也訂定「散裝食品標示規定」,自110年1月1日起,雞肉亦需標示「原產地(國)」,未來民眾選購國產雞肉時,可認明產地台灣標示,安心享用國產雞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