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聯合報的報導,南部地區因為抽取地下水灌溉,造成部份地區地層下陷。高鐵沿線的地層下陷可能影響地基,威脅行車安全。農田灌溉本是天經地義的事,農業本無罪,怪的是水利系統跟不上農工商同步進化的現代腳步。每到初春就聽到農田灌溉和工業搶水的新聞,政府也幾乎都在此時發出要民眾節水省水的呼籲。
這些水事,讓我想起去年春天去嘉義拜訪花農時,農友提到他利用以色列進口、埋在土裡的滴灌系統餵養嬌嫩的花朵,因而大幅降低花田的用水量。我還記得他很得意的說,隔壁稻田一天的用水量可以讓他的花田澆灌一年。花田的表土看起來並不滋潤,甚至有些乾黃,但是花株卻翠綠茂盛,可見他所言不虛。
原住民傳統穀糧 耐旱不怕渴
除了利用省水的滴灌系統之外,選擇耐旱不怕渴的作物也是極端氣候下的變通方式。例如,可以榨出好油的亞麻仁籽,以及原住民的傳統穀糧「樹豆」和「台灣油芒」。樹豆跟黃豆一樣可以做成豆漿、豆腐、甚至全素起司,而長得跟一般野芒草幾乎一樣的台灣油芒就更神奇了,不但可以榨出油來,品質還不輸給橄欖油呢!
油芒PK稻米 營養價值勝出
顧名思義油芒就是含有油脂的芒草,它是南島民族流傳上千年的傳統食物,營養價值比稻米還要高,蛋白質含量則不在小麥之下,要是跟地瓜PK的話,只輸在澱粉一項,其他養分都大大勝出。台灣油芒是在台灣演化出來的品種,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因此顯得格外珍貴,也特別值得研究推廣,目前正由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員邢禹依女士,以及徐子富研究助理協助原住民部落進行種原保護,和普及化的種植推動。
油芒雖然營養價值很高,但是跟稻米、小麥、小米、薏仁等等大家熟悉的榖糧不一樣的是,油芒穀粒的質地比較韌硬,又含有油脂,即使煮熟了口感也並不如軟香的稻米一樣適口,所以原住民常把它拿來當作「忌避作物」,和其他五穀雜糧混種在一起。聰明的鳥類會優先選吃營養豐富的油芒,如此一來,人類想要的小米、紅藜、小麥、稻米反而因此受到保護,大家各取所需。
採收還能再生 海濱也能生長
除了當作忌避作物之外,油芒因為耐旱、耐貧瘠、種下去之後幾乎不必照顧,採收完還可以再生,不用重新種植又可以再度採收。同時,它不挑土質,就連含鹽分高的海邊都可以生長,說它是阿信油芒也不為過。油芒穀粒榨過油之後,剩下的榖粕還很有營養價值,可以跟莖稈一起作為動物飼料,也可以做為加工食品的原料。
受公約保護 無法隨意種植
油芒有這麼多的優點,是不是引起大家想要種看看或是吃看看的興趣呢?尷尬的是,自從聯合國的會員國同意共同遵守「原住民權利宣言與生物多樣性公約」之後,一些只有原住民才會吃的傳統作物受到法律保護,被賦予了專屬權,一般人想要種植,尤其是作為商業產品來種,必須要有原住民的同意才可以,哪怕是自己無意在野外採集到,種植當成產品的行為都有可能觸法。在台灣,只有原住民和研究原住民文化的專業學者知道如何食用油芒,即使現在原住民也不太愛吃它,但台灣油芒還是受到原住民法保護,不是想種就可以種的。
如果讀者對油芒覺得好奇,中央研究院的徐子富研究助理歡迎大家跟他聯絡,一起討論。ecorv0920@gmail.com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