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本報記者劉惠敏】
衛生署抽驗市售美耐皿產品,多數合格,不易溶出三聚氰胺有毒物,民間檢測結果卻大相逕庭。台灣處處可見美耐皿,飲食文化又少不了熱騰騰的湯,能不慎嗎?
台灣是塑膠王國,幾乎無「塑」不在,即便是食用餐具、食品容器,也多用塑膠,這些品質不差的塑膠製品,遇熱不變形,甚至標榜耐高溫,但不變形並不保證一定安全。尤其是近年,環境荷爾蒙危害長期健康的議題漸興,加上三聚氰胺毒奶、塑化劑汙染食品事件,愈來愈多民眾警覺,原來塑膠餐具、容器可能溶出無形有毒物,蠶食健康。
有專家學者以最嚴格標準,美耐皿不應當作食品容器或餐具,最起碼幼童食器該完全拒絕;多國已禁用的聚氯乙烯(PVC),也是不少專家認為應盡可能禁絕的產品,減少有毒物質在環境中累積。這些產品要不要用、該怎麼用,不只民眾依賴已深,將石化視為重點產業的政府,恐難在政策上大刀闊斧與其「斷膠」。
國內已訂出美耐皿三聚氰胺溶出限量標準,未來也將禁止PVC保鮮膜等,但在過度期,一般人根本難以分辨「哪些有問題」?政府是不是更應加快腳步,制定食品級塑膠容器標準與認證,讓消費者購買時有所依據。未來更應該加強抽檢,讓有健康疑慮產品消失人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