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黃麗玉/花蓮市】
奶香濃郁的牛奶稀飯,是童年的美味早餐。在物資匱乏,流行豬油拌飯及番薯籤的歲月裡,是父親對子女的營養堅持,餐桌上看之不厭的調合藝術。
由牛奶粥演化成牛奶飯,印象最深是聯考前那段挑燈夜讀的日子,每當腦力不堪負荷之際,母親總會端來一碗熱騰騰的牛奶飯。僅需少量開水調勻的牛奶飯,奶香濃郁、營養更豐實,飯粒膨圓軟潤、裹著奶黃外衣,原本抓緊時間顧不得休憩的我,便迫不急待擱書去也。
甚至往後若干年中,只要得緣向人說起牛奶粥或牛奶飯,聽者莫不睜大雙眼,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這要怎麼吃?」待我描述其味後,這下輪到他們滿懷好奇,躍躍欲試。
居家久來,牛奶飯依舊行之不怠。前些年,我將它傳承給就讀國小的侄兒。為了給放學後饑腸轆轆的他,吃個點心填填胃,我總會在載他回家途中,掏錢買個麵包、小披薩或蔥油餅。有回突發靈感:省下荷包,到家改泡牛奶飯吧。
「這是姑姑愛吃的牛奶飯。」我遞給他半碗,珍珠米粒裹奶黃,一如母親為我所調。看他吃得津津有味,面露歡喜神采,我也跟著高興起來。「它是怎麼來的?」侄兒邊吃邊問。循著牛奶飯淵源,正緬懷童年時光的我,愉悅的笑了: 「它是阿公的『發明』!」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