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洪彩鑾/桃園市】
我出身清寒農家,家中有2甲多田地,常吃地瓜粥果腹。當年父親最自豪的,就是我出生後家裡吃飯機會多了,但仍窮得沒錢買奶粉,於是用米熬成糜湯加糖餵我。沒零食的童年,媽媽煮飯時刻意留些鍋巴,撒上砂糖給我當點心,那焦香甜氣真是人間美味。
上小學前,家裡每逢收割,全部動員到田裡,只有我奉命煮割稻點心和午飯。因為身型瘦小,往往得搬張板凳,才看得到大鐵鍋底。送餐途中湯桶過重,腰痠手痛是常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其中艱辛我沒齒難忘。
現代人講究養生,改吃五穀雜糧飯,甚至不吃米飯減肥,結果東吃西吃熱量反增高。父親晚年得了糖尿病,中風後在醫院吃清淡的糖尿病飲食,我則幫耗體力照顧他的外傭,訂購兩百元雞腿、排骨便當。
父親逢人便說我不孝順,對外傭比對他好。種稻一輩子,早年沒飯吃,晚年飯要少吃,這對農夫而言是殘忍酷刑,我只能一笑置之。
喜歡熱飯撲鼻香,我常幫米飯變身,如以牛蒡、紅蘿蔔、香菇絲,加入日式柴魚醬油、味醂等,煮成高纖明目的牛蒡飯;或榨紅蘿蔔汁、南瓜汁煮飯;用紅火龍果染飯;或加紅豆、紫山藥、四季豆、栗子等增艷,延續農家多吃飯的傳統幸福。
💪更多健康推薦
‧年輕夫妻買900萬房月付2.5萬貸款 七年後含淚脫手:還是租屋幸福
‧她把家裡「衣物收納箱全丟光」獲4大好處:有益健康又省錢
‧茶葉可去除水中有毒重金屬 研究揭這樣泡茶達到的效果最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