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醃篤鮮 取春光共冶一爐

「醃篤鮮」把醃肉、鮮肉、鮮筍等冶於一爐,小火慢燉出鹹、鮮、香且飽滿濃郁的湯頭。圖/柯永輝提供
「醃篤鮮」把醃肉、鮮肉、鮮筍等冶於一爐,小火慢燉出鹹、鮮、香且飽滿濃郁的湯頭。圖/柯永輝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醃篤鮮」原是上海人「拜訪春天」的湯品,主要配合兩位主角的檔期,一是冬天醃好的鹹肉上市,另一是春筍萌發,成就了一鍋鮮、鹹且湯頭濃郁到快把嘴巴黏住的「春香」,後來隨著歷史腳步流溢到臺灣的江浙餐館,也成為不少人的心頭好。

「醃篤鮮」這三個字初聽有幾分深奧,細細拆解卻能窺見其直白的坦誠。「醃」者就是如家鄉肉、金華火腿等醃肉,是歲月沉澱的滋味,「鮮」是指新鮮的五花肉和竹筍,乃當令之饋贈,「篤」字是上海話燜、煮的意思,小火慢燉,湯面微沸而不滾,砂鍋中的蒸汽輕輕頂撞著瓦蓋,發出細微而持續的「篤、篤、篤」聲響,是食材交融的低語。

「醃篤鮮」就是把醃肉和鮮肉、鮮筍等冶於一爐,也是少數將原料、作法、味道全融進去的菜色名稱。

不可少的是百頁結,隨著湯汁熬煮,吸飽了醃肉鮮肉層層相疊的鮮鹹,起鍋前再點綴幾抹翠綠的青江菜或辛香的蒜苗,為乳白湯色增添亮點。整道菜,就如一幅細描長卷,把冬與春、鹹與鮮、人與事,一層層鋪陳其中。

這道菜的根源可溯至徽州的問政山筍,據《徽州通志》載:「筍出徽州六邑,以問政山者味最佳。」昔日江浙一帶的徽商思念家鄉竹筍,每年開春,往來徽州與江浙的商人或親友,就會起早挖好鮮筍挑上船,在行船途中剝殼切塊置入沙鍋,加上臘肉文火清燉,抵達終點時筍已熟透,讓異鄉遊子一飽口福,頗有「一騎紅塵妃子笑」況味。

綠竹筍肉質細緻甘甜,讓醃篤鮮有了季節感和春天的風味。圖/柯永輝提供
綠竹筍肉質細緻甘甜,讓醃篤鮮有了季節感和春天的風味。圖/柯永輝提供

隨著大量徽商進入上海、杭州一帶,「問政山筍」也流傳到江南,巨賈們進一步把臘肉換成火腿,「醃燉鮮」風味更溫潤,據傳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就因這道菜與封疆大吏左宗棠結緣,而左宗棠一口湖南腔,把「燉」說成「篤」,美麗的誤會成就了「醃篤鮮」之名。

對這道菜最深的印記是停留在台中火車站附近的江浙館子沁園春,創立於1949年那個動蕩的年代。我造訪時,一邊啜飲著醇厚飽滿的湯頭,一邊看著大廳高掛國民黨元老吳稚暉題字的牌匾,以及二代老闆蔣東丞與前總統蔣中正兒子蔣緯國的合照,不禁懷想起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以及曾經在此觥籌交錯的歷史人物。

往昔跑社會新聞時,曾結識一名頗具傳奇色彩的本土江湖大哥,他擁有大學學歷,還組過樂團一圓音樂夢,後來卻踏足江湖,看似粗獷的漢子對「拿筆桿的」記者頗為敬重,可惜愛賭,衍生不少恩怨。某日他突然邀我到沁園春一聚,那日聊的內容已模糊不清,只記得沒多久便傳來他重病纏身的消息,並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虔誠向佛,但願他已在佛國淨土,離苦得樂。

醃篤鮮原本使用醃製鹹肉熬煮,但許多饕客不惜成本改用味道更醇厚的火腿增添風味。圖/柯永輝提供
醃篤鮮原本使用醃製鹹肉熬煮,但許多饕客不惜成本改用味道更醇厚的火腿增添風味。圖/柯永輝提供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間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上海灘」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也見證「醃篤鮮」這道本幫菜的流轉,而官場起落、江湖情仇,在歷史長河之中,俱往矣!

其實在自家試製此菜並不難,花時間顧爐子而已。砂鍋裡不時冒出的「篤、篤、篤」,篤的不只是湯,更是那無法挽留的時光。

春光無限好,清初文人顧貞觀曾寫下:「趁取春光,還留一半,莫負今朝。」是啊,醃篤鮮的美味,恰恰來自完美融合了醃肉的陳香與鮮肉的脂腴,人要活出精彩,不僅需要歲月積澱的智慧,更要在當下的每一個進退懂得取捨,才能讓生命之鍋也發出那一聲聲溫暖而踏實的「篤篤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