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整理/記者施靜茹】
A:腸阻塞是指大腸癌患者的腸道腫瘤,長到一定程度可能會擋住食物通過腸道。另外,非大腸癌的患者,也可能因腸道出現憩室慢性發炎,使得腸道纖維化、硬化,進而變得狹窄,也會阻擋食物通過。
大腸憩室慢性發炎屬於良性,一般不需外科手術切除,會請患者先禁食,並給予抗生素治療後,就會有改善。
腸阻塞患者,常會表現出腹痛、便血、體重減輕或排便習慣改變;或一開始沒什麼症狀,直到糞便大不出來,或腹痛送急診,檢查才發現有腸阻塞。
以大腸癌為例,若腫瘤長在右側的升結腸,由於此處大腸的管徑較大,且糞便多呈水狀,腫瘤可長到較大,且糞便仍可通過,較不會出現腸阻塞;往往等到腫瘤表面有潰爛出血,患者出現糞便混血或有貧血的現象,才發現大腸癌。
至於左側的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一方面因為腸道管徑較狹窄,加上食物消化到這裡時,水分和營養多已吸收,因此糞便較乾燥,就容易有腸阻塞。
第一、二、三期的大腸癌患者,大多以切除腫瘤為主要治療方針,必要時輔以化學治療。
但有的患者因心肺功能不佳、年紀大、營養不良,暫時無法接受重大手術切除腫瘤,而又有腸阻塞狀況,此時可能需要做腸道繞道手術,在腹部做一個暫時性的造口即人工肛門,以解決排便問題。
若是腫瘤長在直腸距離肛門6公分以內的地方,而無法保留原來的肛門,就得做永久性人工肛門。
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立人
【2014/07/28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