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6月起,健保給付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使用標靶藥物,估計每年5千人受惠,每人可省33萬元藥費。另外,治療攝護腺末期轉移骨骼的磷酸鹽藥物「唑來膦酸」,研究發現它能讓癌細胞凋零及自殺,未來有機會成為癌症治療用藥。
每年大腸直腸癌患者多達1萬1千多人,兩成五發現時,癌細胞已轉移肝臟或肺部。在大陸從事貿易工作的王先生,2008年回台做例行心臟檢查,卻發現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肝臟。王先生一度很絕望,後來接受化療合併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目前情況控制良好。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後,患者化療反應率可提高兩倍。他說,大腸直腸癌轉移到肝者,接受化療後,15%腫瘤縮小,若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三成患者可切除腫瘤,存活率平均增加5至10個月。
另外,新光醫院研究發現,唑來膦酸用於攝護腺癌、乳癌、肺癌及骨髓癌轉移骨骼患者,不僅可預防骨折及疼痛,還能讓癌細胞凋零、甚至自噬,使癌細胞「自己吃掉自己」,這項研究已刊登在4月美國《泌尿學》期刊。
新光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一勝表示,目前國外正進行臨床試驗,唑來膦酸未來有機會成為癌症治療用藥。由於唑來膦酸等磷酸鹽藥物可能出現顎骨壞死等副作用,民眾若有牙周病、蛀牙及牙齒搖動問題者,建議用藥前先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