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大腸癌是我國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新個案超過一萬人,但國人對癌前篩檢接受度仍不高。五十到六十九歲年齡層在過去兩年內曾做過篩檢者僅有一成,遠低於美國的五成,因而早期發現個案、五年整體存活率皆比美國低。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國人首次「大腸癌期別五年存活率統計」。從九十三到九十七年,全國約八成大腸癌患者申報的期別資料顯示,○到一期的早期癌症約占二成一,比美國四年前早期診斷個案三成一要低。
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說,分析台灣腸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顯示,其中○期、一期的存活率是八成六、八成一,而末期僅有一成二。整體而言,存活率為五成六,比美國的六成五低。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不少人認為拿著糞便去檢查很麻煩、或想到大腸鏡檢查很痛苦,更多人認為,「不會這麼倒楣」而忽略受檢。
邱淑媞說,國健局補助五十到六十九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在約一百二十萬人次資料中,有百分之四顯示陽性反應,但追蹤發現,陽性者仍有三成逃避後續的大腸鏡篩檢。
王正旭提醒,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一半有腸內瘜肉,而二十五分之一已是癌症,但透過大腸鏡檢查即可順便切除可能會癌化的瘜肉,減少未來惡化為腸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