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國人腸道健康異常! 瘜肉三年翻一倍!
【文/ 鄭乃源 醫師】
什麼是腸瘜肉?
定義
由大腸黏膜不正常增生所形成的突起物
腸瘜肉≠癌症,但瘜肉可能癌化
50歲以上較易罹患腸瘜肉
瘜肉種類
增生性瘜肉 – 無須切除,但需定期追蹤其變化
腺瘤性瘜肉 – 危險性瘜肉,需切除並追蹤
症狀
多無症狀
部分瘜肉會產生出血、黏液分泌、排便習慣異常等現象
根據衛生署95年癌症登記報告,結直腸癌的個案數已首度破萬,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榜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超過兩萬筆的腸鏡健檢資料發現,國人腸道健康亮紅燈,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鄭乃源院長呼籲,六、七年級生就應該有保衛腸道健康之觀念,從完整檢查、飲食、以及運動做起。
瘜肉 發生率三年攀升一倍
26歲陳小姐自認年輕,平日不注重飲食,偏愛吃紅肉,喜好辣、酸口味食物,平均每週吃兩次鹽酥雞,以珍珠奶茶等甜飲作為下午茶首選。因有胃痛的困擾,在家人安排下進行無痛腸胃鏡檢查,發現已有兩顆危險瘜肉需切除!
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常見。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95-97年間共27,795位腸鏡受檢者的健診數據分析,超過九成的受檢者腸道檢查有痔瘡、瘜肉、憩室、以及腫瘤等異常狀況,其中以痔瘡及瘜肉為最大宗,每十人就有九人患有痔瘡,每五人就有二人長有腸瘜肉。
大部分腸瘜肉不等同於癌症,多無症狀,僅有少部份伴有出血、黏液分泌、排便習慣異常等現象,需定期追蹤,視狀況判斷是否應切片或切除。但瘜肉是由大腸黏膜不正常增生下所形成的突起物,若以腺瘤性瘜肉來看,有癌化的危險性。鄭乃源醫師表示,從數據上發現,三年來瘜肉已從二成之發生率翻升至近四成,這與國人生活飲食西化、少運動、喜吃肉類等有關,也成為國人腸道健康之未爆彈。
三十拉警報 腸瘜肉年輕化
聯安分析27,795位受檢者腸鏡檢查數據,50歲以下受檢者發現腸瘜肉的比例約佔五成。進一步針對9仟多位六、七年級受檢者進行分析,發現近三成有腸瘜肉。這年齡之受檢者,自恃年輕,加上工作繁忙,對於自身健康常忽略。歸納發現,這群有瘜肉的六、七年級生,五成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差,包括普遍嗜辣、重鹹、喜歡甜食及重口味飲食,並偏愛油炸、碳烤、醃漬、煙燻等精緻食物。約有三成受檢者每日飲水量少於1,000cc,六成BMI值大於22,三成以上受檢者有抽菸,近三成五受檢者有飲酒的習慣。經年累月的不良作息,使他們成為腸道健康之危險一族。
以37歲林先生為例,身為醫療人員的他,平時只吃肉、不碰蔬菜,以可樂替代水。陪家人一同至聯安健檢,後經血液檢查結果異常,醫護人員進一步詢問時才告知有便血狀況,但自認痔瘡出血無大礙,所以主訴並未主動提及,沒想到發現在直腸處有大於5公分的腫瘤,確認為腸癌第三期。另一位32歲、有家族腸癌史的張小姐,因胃部不適而來做健檢,自認年輕僅安排做乙狀結腸鏡,檢查結果有輕度外痔,但在進行內科檢查時發現大腸尾端處有一顆腫塊,加上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最後確認為大腸癌。這些案例,除了突顯年輕化之外,更突顯完整腸道篩檢的重要性,民眾不應自恃年輕、或僅依據腫瘤標記或者糞便潛血等單一檢查。
愛腸道 篩檢不可少
大腸鏡能精準篩檢癌症、以及發現瘜肉之蹤跡,過去醫界遵循由美國胃腸科學院所公佈的治療指引,建議50歲起每十年作一次大腸鏡檢查。鄭乃源醫師解釋,由於美國的醫療環境特殊,一次檢查的整體費用可高達2000~3,000美金,從公衛以及個人經濟層面來看或許有其適用的道理。但是國外已有越來越多的討論,以及觀察到腸癌的疾病年齡層年輕化,腸鏡的檢查,應提早以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目的。
根據臨床經驗發現,多數人仍抱持能不要做就不做的心態,除了因為怕痛、怕危險、嫌禁食、清腸等前置準備工作麻煩外,受檢者也常因不想面對檢查結果、或自覺健康而排斥腸道檢查,而可能錯失及早發現之良機。鄭乃源醫師建議,健檢的精神來自於預防醫學的概念,目的是提早發現問題、避免衍生成疾病。隱忍、不願面對、或對檢查的過程有擔憂,都應與醫師透過討論解決迷思。
飲食、運動 同樣重要
而針對多以外食為主之六、七年級生,聯安營養師建議,應從健康習慣的養成以及外食地點的選擇開始,包括補充益生菌、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以及攝取充足水份及膳食纖維等。而在肉類的選擇上,可以魚肉、白肉為主。目前便利商店已有販售生菜沙拉、水果等,更可補足日常所需之纖維量。而針對已有腸瘜肉者,更應多吃堅果、豆類、以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帶出藏於腸道死角的糞便,可降低腸瘜肉之發生率。
根據國外的文獻指出,肥胖(BMI>30)、運動量過少也會增加腸瘜肉之發生率,因此,除了需增加有氧運動之外,聯安健康體能中心白淳升主任建議,上班族可透過抬臀、抬腿、以及運動骨盆等方式,增加腹部肌力並增進腸胃蠕動。
腸道健康應從年輕注意起,而完整的腸道篩檢應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以及大腸鏡檢查。建議40歲時可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具家族疾病史民眾,應加強提早預防觀念,從30歲開始規劃完整腸鏡檢查,日後則由專業醫師針對個人狀況,提供定期篩檢頻率及方式之建議,莫因自恃年輕而忽視健檢重要性,錯過早期發現黃金期。
腸保健康飲食解套方案
方便運動操三招
助消化、解便秘
目的:有益腹部運動、增進腸胃蠕動
第一招:抬臀運動
STEP1:平躺,雙膝彎曲平放床上
STEP2:縮小腹抬起腰與臀部(離開床面即可)
STEP3:「慢慢」放下腰部與臀部
重複15次
第二招:抬腳運動
STEP1:俯臥,面朝下,肚子下方放置一枕頭,慢慢將腳抬起,再慢慢放下,每做15次,再換另一側。
STEP2:俯臥,面朝下,肚子下放放置一枕頭,慢慢地將左手與右腳同時抬起,再慢慢放下,再換右手與左腳。
重覆15次
第三招:骨盆運動
STEP1:站立,雙手插腰。
STEP2:將骨盆往前傾,再往後傾。
重覆10次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便祕7天竟是大腸癌 醫師做大腸支架解病痛
直腸癌肛門全切除?器官保留治療術讓他不須裝人工肛門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專科醫師一次破解常見5大疑問
AI神輔助早揪大腸癌無遁逃 北榮內視鏡新突破登期刊
小心大腸息肉變成癌 定期檢查保「腸」健康
為什麼醫師要求做第二次大腸鏡檢查?2動作不確實等於白忙一場
桃園每10萬有365人罹患大腸癌 醫師:早期無症狀最可怕
大腸癌如何預防?《JAMA》千萬人研究:多吃3類食物
坂本龍一公開確診直腸癌 研究證實這樣吃減少罹癌風險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台灣大腸癌地圖出爐 雲嘉南200人就有1人居冠
男子腹痛半年以為胃潰瘍 急診竟是大腸癌併發阻塞
大腸癌會遺傳嗎? 家醫:家人曾得過風險增一倍,常做6件事也增加罹癌風險!
便祕是否會罹患大腸癌?醫師:遺傳基因加這些生活習慣才致命
「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健檢名醫抗癌14年的領悟
腹脹、腹瀉、便秘是大腸癌? 這些異常小心是卵巢癌...5成確診已晚期
咖啡可減緩大腸癌進展? 新研究給解答
苗栗3兄弟一年內相繼診斷出大腸癌 家族遺傳風險高
照大腸鏡前3天的低渣飲食怎麼吃?一張圖表教你判斷
網傳連環屁恐大腸癌前兆?! 其實背後真相跟這些有關
醫病天地/連環屁加排便改變 恐腸癌警訊
國人聞大腸癌色變! 醫師呼籲癌症篩檢「腸」識不可少
每天約有18人因大腸癌過世!有這2大壞習慣快通通改掉
老人貧血原來是大腸癌上身 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
婦人愛吃燒烤、煎炸食物 血便檢查罹患直腸癌
不管幾歲都要有警覺! 大腸癌年輕化,常做5件事形同慢性自殺
婦人糞便潛血呈陽性不在意 大腸鏡檢出3公分腫瘤
六旬夫妻同時得到結腸癌中晚期 醫揪罪魁禍首:嗑瓜子
猜你喜歡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5年存活率是關鍵!治癌醫曝癌症治療前先做7件事
輕斷食、生酮飲食助抗癌?權威期刊《Science》有初步答案
身體出現6症狀,恐是腎臟快壞了!醫示警:有三高者風險暴增
被視為自由基剋星的抗氧化劑 為何在某些時刻反而促發癌症?
檸檬、芝麻油、無糖優格...就可打造抗癌體質!日本癌症權威獨創「防癌飲食8法」
50歲女不菸不酒 竟一口氣長出10顆原發性肺癌
你累了嗎?高達92%癌患因治癌而出現癌疲憊
抗癌最佳典範!哈佛癌症醫師每天吃什麼預防疾病
「阿信」編劇淋巴癌逝世 醫師:出現3症狀要及早就醫
天天外食便秘 他洽公順便免費篩檢竟大腸癌第一期超吃驚
羅瑩雪乳癌逝世 醫師:這類乳癌3年內復發可能僅活2年
只輸北韓!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 抽菸、環汙是危險因子
女子臉腫脖子脹「高音唱不上去」 就醫檢查竟是肺癌上身
羅瑩雪乳癌病逝/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教你簡單判斷乳房痛原因
便祕7天竟是大腸癌 醫師做大腸支架解病痛
2021癌症論壇/朱俐靜:癌症是老師 教我接納不完美
蕭彤雯揪出0期肺腺癌!胸腔科醫提醒留意5不明顯症狀
揪「老男人癌」轉移元凶 國衛院領先全球發現攝護腺癌ROR2基因作祟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專科醫師一次破解常見5大疑問
注意身上不尋常黑痣防癌 專家揭多數人忽略的部位
2021癌症高峰論壇/邰肇玫敘事療法 朱俐靜與身體共處
攝護腺癌早期沒症狀 泌尿科醫師:注意3大危險因子
2021癌症高峰論壇/乳癌卵巢癌復發 靠基因大數據預測
長年乳頭凹陷想做整形 組織切片化驗卻檢出乳癌原位癌
神經內分泌瘤常誤認 健檢預防癌變
高燒不退竟是血癌 醫師提醒出現這四個徵兆要留心
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第一線 標靶治療超前部署
2021癌症高峰論壇/不菸不胖 抗癌打底一半靠飲食
不抽菸無不良嗜好的她性情大變 竟是肺腺癌合併腦轉移
以為扁桃腺發炎,「韓粉大將」毛嘉慶罹血癌!醫:5個病癥,發病就來勢洶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