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專題報導】
台灣肺癌發生率排行十大癌症第三名,平均每10萬人有34位罹患肺癌。不過,早期肺癌不一定有症狀,等到久咳不癒或咳血、聲音沙啞時,多是晚期,患者已無法手術切除,存活率差。
台北榮總胸腔外科教授許文虎表示,肺癌主要可分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但小細胞肺癌容易遠端轉移,外科幫助較有限;至於非小細胞肺癌又包括腺癌占60%、鱗狀上皮細胞癌約30%、大細胞肺癌10%,通常不吸菸得到肺癌多屬腺癌。
值得注意的是,確診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中,許文虎說,僅20%的人屬於早期癌症,可進行根除性手術,有機會治癒癌症,其他多數患者只能透過化療及藥物治療,不僅存活率低,腫瘤也容易復發。
許文虎說,肺癌患者中約三分之二的人無法手術切除,但即使能開刀,如果患者的病理分類以微乳頭型及實體型為主,其術後的復發及死亡率均較高。
除了榮陽團隊根據歐美提出的侵襲性肺腺癌5種病理分類型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院長陳志毅依據臨床個案情況,也歸納出另一種容易復發及腫瘤較惡性的腺癌細胞組織學型態的分類方式。例如,微乳突細胞、黏膜細胞型的預後,比起突狀細胞、非黏膜型細胞來得差。
另外,分子指標也是判斷腺癌預後的方法之一,若「生長因子基因突變(EGFR)」檢測為陽性者,通常病患治療的預後較佳;如果EGFR陰性的人預後較差。不過,性別及吸菸與否也會影響到預後表現,一般而言,女性的預後會較男性佳;不吸菸者的預後也較好。
【2014/09/20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