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53歲的素美(化名)是大樓清潔工,每天從早忙到晚,工作雖累,她卻不以為意,越做越起勁,渾身上下散發出積極樂觀的氣息,一點也看不出她是肺癌第4期的末期患者,隨時在跟死神搏鬥。
「她是肺癌患者典範。」台北慈濟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黃俊耀表示,像素美這種癌細胞已轉移到腦部或其他器官的末期肺癌患者,存活期通常不超過半年,但自從有了肺癌基因檢測及後續的藥物治療後,不只可延長6~8個月壽命,且多出來的歲月中,仍可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甚至可像素美一樣重回職場,快樂工作。
不過,黃俊耀強調,並非每個肺癌患者都有這種機會。在目前健保給付制度下,肺癌患者通常要先接受化學藥物治療,一旦連續兩至三個療程、前後約3個月的一線化療且確認無效後,才可以申請接受特定口服藥物治療。
根據統計,透過肺癌病灶病理切片或是抽取肋膜積水的基因檢測,確認肺癌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DNA Exon第19或第21區出現基因突變的患者,服用此類特定藥物治療的有效率較高,至於這兩區未出現基因突變的患者,有效率則會遽降。在基因檢測確定肺癌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第19或第21區出現突變後,素美即接受特定口服藥物的治療,如今已超過500天,遠超過肺癌末期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只要她多活一天,就多一分可能。」
黃俊耀指出,類似的個案其實相當多,不久前才回診的一名56歲台商,雖是已出現肝臟及骨骼轉移的末期肺癌患者,但在基因檢測確定癌細胞出現突變且接受個人化治療後,至今也超過300天,不僅遠端轉移到肝臟的一顆腫瘤消失不見,還生龍活虎地經常往來於海峽兩岸,怎麼看也不像個末期癌患。
治療過無數肺癌患者,黃俊耀認為基因檢測及後續的個人化治療將是未來趨勢,這種新型療法不僅讓患者壽命得以延長,還大幅提升生活品質,讓她們活得更有尊嚴,甚至可重回職場,樂在其中。
【2009/12/16 聯合晚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