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琍涵/台北市】
姊姊來電說爸爸得到「口腔癌」。想起他年輕時很飄瞥(台語),天天喝酒、抽菸、吃檳榔,中年之後才戒掉。
爸爸一次接受癌細胞切除手術,拔了8顆牙齒、切除臉頰肉,整張臉變形。回到普通病房時,問題來了,如何灌食及照料?因為不夠專業,照料中弄得爸爸不舒服,他便發脾氣。
而照顧他時,晚上睡在旁邊硬硬的小床、護士進進出出、醫師一早就來巡房,根本無法好睡。離家在外的我,每周南北奔波,爸爸還沒出院,照顧他的人也快病倒了。
爸爸第二次接受臉部整形手術,醫師會取下他身上肌肉植入臉頰,兩邊肌肉要「相容」才算成功。但爸爸的手術卻是失敗了。
我開始思考幫爸爸辦理轉院的可行性,但那家醫院好?找那位醫師?有病床可以收嗎?這才體認出自己對醫療系統知識有多缺乏。透過朋友請某一家醫院的醫師幫忙,結果被拒絕,原因是「對病人手術過程完全不了解」。
手術到底是動了那條動脈?醫師要求我們問原來動手術的醫師,查了Google、醫學院的學生部落格,得知為父親動手術的醫師好像脾氣並不好。
自己一直思考要如何向他問出答案,當晚做夢,都在和醫師對話。還好,真正見到醫師時,他邊畫圖邊詳細解說他動手術的過程。
由於爸爸擔心換醫院也不一定會比較好,與其都有風險,不如讓原來的醫師繼續。「請尊重病人的意願」這是身為朋友的醫師給我們的衷心建議。
還好再一次的整形手術是成功的。而爸爸經歷多次大小手術,無數次電療,戰勝癌細胞的路途已不遙遠。
這次經驗讓我深刻體認,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身體。曾在計程車上,力勸司機不要吃檳榔,他說「沒事!」馬上塞了兩顆。身體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經濟許可的話,建議請專業看護,以免病人受折磨,看護熟悉醫院運作,知道如何讓病人舒服,如果連家人也病倒的話,又如何照顧病人。當然,看護品質良莠不齊,要觀察仔細,時時詢問病人感受。
另外,醫院裡,常有熱心人士主動來建議「你可以吃這個…」建議要補充病人營養及體力,應先請教營養師或醫師。
最後,盡量多認識醫護人員,或與在醫療體系工作的人員建立關係,決定醫院及醫師時,事前多做功課多打聽。
專業觀點》口腔癌復原效果 要看病情程度
台北榮民總醫院牙科部主任高壽延:口腔癌病患,在醫院頭頸外科或顎面外科切除癌細胞組織後,常需要轉至整形外科做顏面修復,但效果能否復原如前,得看病情嚴重程度。
如果口腔癌細胞切除的傷口小,一般以傷口少於5公分,或下巴骨未被截掉的患者,術後整形修補效果會比較好。
但口腔癌末期患者,有時幾乎四分之一的臉部被切掉,上下顎體和舌頭都切除,會挖身上一塊肉來代替舌頭,但大多只是補一個外觀,功能無法恢復,且外觀也不能像以前一模一樣。
口腔癌患者的手術,如未動到嘴唇或舌頭,口腔大多還能吸吮及吞嚥食物;若有切到嘴唇或舌頭者,常會合不攏嘴唇,只能靠鼻胃管;或胃部造管,即在腹部裝管子灌食物到胃裡,這種方式對生活會比較有品質。
有學者做過研究,吸菸又嚼檳榔者,得到口腔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一百廿三倍,建議還是不要吸菸及嚼檳榔比較好。
【2009/01/15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