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摘自博思智庫《傾聽情緒》,作者方俊凱, 蔡惠芳】
當疾病復發後,病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可說因人而異,有些人會再次面臨死亡的威脅感,對未達之前治療期待的挫折,或者是必須重新再接受治療的焦慮感。這些會影響病人的疾病適應行為,有些人會選擇拒絕可能的治療嘗試,認為「既然復發了,就代表沒希望了」;有些人則繼續積極地嘗試不同的治療方式,並配合再次調整生活步調。
面對病人出現更強烈的情緒反應,有時會讓家屬也陷入一種「既然治療這麼辛苦,是不是到了該放棄的時候了?」。這就是如同前面所說的,因為原本抗癌的信心被擊垮了,但並不代表癌症病情已到不可治癒的地步,二者是有所差別的。
保有積極治療心態,視疾病狀況納入安寧療護
初老、中老、老老三個年齡層的老人家,在復發後的狀況也不太一樣,初老階段通常還有一段較長的存活期,老老階段可能就稍短一些,畢竟身體狀況還是有差別,加上老人家在復發之後,體力上也支撐不了,比較容易傾向「我不要再治療了」的想法,甚至很多人會告訴醫生:「我已經有心理準備,可以接受這個事實!」有些人可以配合安寧緩和療護,有些人則是希望早日解脫。
在這裡要先提一個「安寧療護」的概念,很多人會認為,接受安寧療護就是到了疾病不可治癒,或死亡不可避免的情況,事實上安寧療護概念也是一個症狀控制的概念,在一開始癌症治療的過程當中,病人的舒適感以及情緒的照顧就應該被納入考慮。「安寧療護」的概念隨著癌症病情的變化,尤其進入復發階段時,就必須被更慎重考量。
此時,醫師會回頭評估治療歷程,有些使用傳統藥物還是具有效果,傳統的化療是屬於攻擊性武器,可以全面殺死細胞,卻也造成兩敗俱傷。有些則換到標靶藥物,被歸類安寧療護的緩和概念,在於讓癌細胞無法繼續增生,同時不像治療年輕人一樣給予太強的劑量,以「穩定期」的概念──我殺不死你(癌細胞),你(癌細胞)也殺不死我,讓病人維持住身體狀況,而達到穩定效果。
在癌症復發之後,不管是進行何種後續治療,心裡面都要先做好心理建設──目前已經走到安寧療護的一部分,保有積極正向面對疾病的態度,同時也接受安寧療護,兩邊雙管齊下,才是對病人最大的福祉。一如東方的太極,既有光明,也有黑暗,唯有達到互相融合,才能創造平衡。
想要在復發階段找到治療的平衡感,需要再次回到之前講的醫病共享決策(SDM),醫療端告訴病人各種治療的可能性,病人同時也在理解之後,評估並選擇進行哪一種治療模式。
當醫師發現病人有很多疑問時,不管是對自己的病情的不知所措,或對醫療團隊失去信心,在目前的醫療現況下,一般醫師會鼓勵病人要尋求第二意見,甚至也會委婉地對病人說:「其實你可以諮詢其他醫師……」,但態度上不能讓病人認為:「醫師是不是想要放棄我?」最後,回歸到醫師、病人、家屬三方一起討論,做出對病人最好的治療決策。
團體支持,引導正向思考
也許有人會問:「參加病友會,有其必要性嗎?」
癌症治癒之後,恐慌「復發」這件事情,可能會對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參加「病友會」,感受到大家同在一條船上,但現在順利生存下來,也都康復了。
當一個人的時候,會覺得全世界只有我在生病,很容易流於負面思考,承受著心理壓力和痛苦,或是不願意認同自己的疾病角色,困在可怕的情緒當中。若是參加團體可以認識很多人,而且大家具有普同性,比較不會自怨自艾。
再者,平常講一些治療過程和艱辛,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無法體會,但是病友會裡的夥伴都能理解,所以情緒上會獲得強力的支持。另外,病友會中有各式各樣的資訊,而且大多有醫師在幕後支援與協助,錯誤資訊將大幅下降,也能夠得到比較好的醫療資源。
現今的病友會朝向多元化發展,不只有基本支持和訊息交流的功能,近年還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服務與活動,甚至區分為區域組織、全國性組織、世界組織,舉辦世界大會等,可說相當活躍。
所以,如果生病者參加自身癌症別的癌友會、相關基金會舉辦的活動,或是各種廣泛性癌症別的服務,可能會得到比較多的資源,對於癌症復發的焦慮也會大幅降低,更能輕鬆自在的面對人生,享受生活。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