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領回防癌保險 比較有保障?
【文/謝曉雲】
訴求得癌之後可以「一次領回」保險金的「還本型」防癌險,在保障期間若不是因為癌症身故,可以領回所繳的總保費,而繳費期滿之後,也會退還一部份或全部保費,兼具防癌及保本,聽起來很吸引人。
中華民國壽險公會理賠小組召集人徐植萱指出,
■理賠方法簡單
一般防癌險是當癌症治療發生了,例如因為住院、接受手術或門診等等,一項一項得到理賠,而「還本型」防癌險不問治療過程,只要確定罹癌,就一次理賠一筆保險金,對於保戶的好處是,短時間內馬上能拿到一筆錢,方便規劃運用。
■保費並不便宜
「還本型」防癌險的保費比大多數其他的防癌險貴2倍以上。
■保障不一定是終身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癌症險是限期繳費(如20年),保障終身,而「還本型」防癌險則屬於定期保險,只要罹癌理賠,或者身故、期滿還本之後,保險契約就終止,並非保障終身。
■「還本」不一定划算
這一類防癌險另一個吸引人之處,就是強調能「還本」。不過徐植萱指出,所謂「還本」只是領回過去所繳的保費,保戶會因此損失利息,或是將這筆錢拿去做其他投資的收益,因此不見得划算。既然是防癌險,重點應該看罹癌之後是否能提供足夠保障。
先有基本保障再談第二張
因此,誰適合「還本型」防癌險?如何選買防癌險,保障比較完整?
專家建議,
淡江大學保險經營研究所副教授林麗銖表示,現在的防癌險保障內容已相當完整,大部份治療癌症的基本醫療支出項目都有給付,有些甚至連住院看護、骨髓移植、義肢裝設、乳房重建手術等也都理賠。
不過,不管買哪一種保險,理賠都不可能滴水不漏全包,
因此,如果另外有一張「還本型」防癌險保單,罹癌後可領100~500萬(視保額及所罹患癌症種類而定)的初次罹癌保險金,這一筆錢就能應付上述那些一般防癌險不理賠的項目,增加運用金錢的彈性。
不過,如果只有投保「還本型」防癌險,保障不一定足夠。
徐植萱解釋說,假使罹癌的人在短時間內就身故,那一、兩百萬的理賠金大概還足夠應付開支,但隨著醫療進步,現在大多數癌症需要「長期抗戰」,治療期歷經好幾年,全部開支累積起來,遠遠超過一、兩百萬。若是保戶只有這一張「還本型」防癌險,雖然立刻能領到一大筆錢,但一旦理賠金花光了,癌症治療卻還沒結束,這時候想再買任何其他的防癌或醫療保險,由於已經罹病,幾乎沒有保險公司願意承保,後續的醫療費用就無法靠保險支持。
基本完整保障=2單位防癌險+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日額型醫療險
由於「還本型」防癌險的保費相對比較高,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專家建議可以用比較便宜的保費買2單位防癌險,然後搭配「實支實付型」及「日額型」醫療險,用來填補防癌險沒有給付的藥品、看護、營養補充品等費用,甚至是沒有工作而造成的收入損失。
另外,已經投保防癌險的人應該定期檢視保單。林麗銖表示,特別是早期有一些防癌險的給付很陽春,例如只理賠放療而沒有理賠化療,或是理賠限制很多,早已跟不上癌症治療的進展,保障明顯不足,因此建議定期檢視保單,然後視情況調整保險內容。
預算充足的人也可以考慮買一張(家)以上的防癌險,將幾張保單搭配起來,含括最多有需要的理賠項目,例如,保單A沒有理賠癌症出院療養保險金、義肢裝設保險金,那保單B就可以考慮買有理賠這兩項的商品,將保護網補齊,並且,兩張保單的理賠並不衝突,萬一罹癌,兩張保單都有給付的項目就可以領取兩筆保險金,增加財務運用的自由度。
投保前,注意給付限制
投保防癌險之前,有幾點重要事項須注意:
■除外責任有哪些?
也就是哪些情況不理賠,例如原位癌或第一期前列腺癌、癌症併發症等,簽約之前先詢問清楚。
處理保險理賠經驗豐富的徐植萱指出,許多保戶在投保之前沒有完全了解保單內容,以為我有保,就有理賠,並不曉得其實保障範圍有限,等到要申請理賠時才發現和自己預期不同。
林麗銖認為,能保障保戶權益的還是條款,所以簽約之前,花點時間把條款看清楚,不理解的部份請保險業務員詳細說明,再來判斷要不要投保。例如常見的防癌險理賠糾紛──癌症併發症是否理賠?有些保險公司會在保單中寫明,給付「直接治療癌症及其併發症」所發生的住院及門診等,但有些保單上就沒有將「併發症」列入條文,屆時保戶在治療癌症時出現併發症,想申請給付就有困難,保險公司可能以條文中沒有列上「併發症」而拒絕理賠。
■給付條件有哪些限制?
例如,雖然大多數防癌險都有給付癌症門診醫療保險金,但有些會限制一年只給付幾次,超過了就不給,而有些只給付癌症住院前、後14天內的門診。另外像是放化療保險金,有些只給付在門診做的放化療,而住院期間做的放化療就不給付,因此,不是只比較保費高低,及有沒有給付,而需要了解每一項給付是不是有特別的限制。
■附約會不會失效?
大多數人是以「附約」型式投保防癌險,好處是保費比較便宜,但需要留意,如果主約失效時,例如繳不出保費,附約的效力也會跟著終止。
林麗銖舉另一個例子說,如果主約停效了,之後要再復效時,附約防癌險的等待期通常必須重新計算,也就是要再等90天之後,罹癌了才接受理賠,因此,投保附約型防癌險需要問清楚,哪些原因會讓主約影響附約,造成失效的問題。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健康雜誌127期 別讓癌症找麻煩!2009最新全攻略就醫指南】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化學治療藥物」常見副作用有哪6種? 藥師告訴你該如何處理
牙齒不健康增癌風險!權威期刊:胃癌、食道癌風險飆升50%
連資深護理長都差點錯過肺癌黃金治療期!醫師:關於健檢,大多數人都輕忽一件事
罹癌8成在50歲以後!研究證實8種癌都能靠一件事降風險
如果得了癌症,該不該動手術?手術會不會更糟糕?
賈伯斯死亡之謎?揭開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秘面紗 身體有這些情況都是警訊!
為什麼得癌的偏偏是你?研究腫瘤50年的專家說:因為你沒注意這些事!
2癌友就有1人發炎影響存活率 這6指標中3項要小心
一人得肺癌,全家要當心! 家庭成員誰得肺癌你最危險?答案出人意料
治癌可能不孕 民團首創資訊平台保生育選擇權
早期肝癌存活率 最新統計嘉基領先全國平均值
免疫療法給付再放寬 適用五成泌尿道上皮癌患
關於癌症迷思!進行癌症篩檢有壞處嗎?
為什麼人會罹患癌症?癌症醫的真心話點出關鍵
癌症如同身體慢性發炎 醫指3關鍵避免身體養成「易癌體質」
罹癌想生育 冷凍精子成功做人
「做越詳細的癌症檢查,越能找出疾病?」癌症醫師的真心話:你該知道的2種篩檢壞處
「沒想到我也會是死亡候選人」台大教授的罹癌懺悔:這樣吃竟養出4公分腫瘤
40年不變!肺、肝癌蟬聯癌症死因前兩位
癌症稱霸十大死因之首38年 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
突然胃脹、血糖不穩定要留神! 糖尿病患者得這個癌的機率比正常人高2倍
顏清標四兄弟皆罹癌!癌症真的會遺傳嗎?
新型冠狀病毒很可怕?這個病毒更該小心,5%的癌症與它有關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居首
乳癌發生率居冠 晚婚晚生有影響
癌症人口續增 生活型態與老化所致
影/癌症發生人數攀升 女性乳癌奪發生率之冠
疫情衝擊 癌篩人數掉2成 國健署擬將篩檢搬進千人企業
這四種癌篩CP值最高 可降7成死亡率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猜你喜歡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少年3度罹癌恐切半張臉 單親爸戶頭剩4百善心協會全出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防癌不可少「植化素」!血液腫瘤科醫師教蔬果怎麼吃最好
腹痛以為消化不良 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癌症、帕金森氏症,很多是吃出來的!腸胃科名醫提醒:8惡習是禍首
癌症為何難治?研究揭致治療失敗和腫瘤復發原因
朱俐靜曝罹癌!6個乳癌好發族群 這些人每月要自我檢查
連4年健檢正常竟罹肺癌? 醫師曝原因:X光不一定看得到
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 醫師分析「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
愛吃辣、飲酒、喝熱湯恐釀食道癌 這些不良習慣也要戒
肺癌及早發現是關鍵 男子不抽菸竟因空汙罹癌靠這檢出
鍾沛君右肺異常開刀 醫師告訴你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名醫蔡俊明: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健檢意外發現
鍾沛君肺腺癌出院 醫提醒:有家族史 更要警覺
鍾沛君肺癌開刀 醫師許文虎籲有家族史40歲做LDCT
頭頸癌晚期患者藥物二擇一 醫病陷兩難
吃對也能減少罹癌率!《JAMA》發現降低肺癌機率達33%的飲食法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活越久就會得!從攝護腺癌中存活 那些被閹割的男人們
早期發現治癒率9成 5天5千人連署肺癌篩檢普及化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女性罹患肺癌人數 首度超過大腸癌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預防子宮頸癌 接種疫苗保護力有10年
癌症治療新曙光!輝瑞與國衛院簽訂精準醫療合作協議
胃口差、吃不下以為感冒別輕忽 當心是胃癌警訊!
排出血尿不會痛 卻可能是罹患這種癌
口腔、食道癌 男發生率比女多10-15倍
頭頸癌患者重返社會 盼政府拉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