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美國仙丹」的類固醇,學名為「副腎上腺皮質激素」,臨床上對於治療氣喘、過敏性疾病、抗發炎、調節免疫系統、止痛等,都具有效果,但長期、大量使用可能出現副作用,如月亮臉、水牛背、皮膚變薄等。皮膚科醫師提醒,使用類固醇一定要遵循醫囑,病情一旦獲得控制就得停止使用,也呼籲不要隨意到藥局買類固醇使用。
食藥署闢謠專區今針對「聽說使用類固醇會得皮膚病,這是真的嗎?」食藥署解釋,類固醇的效果可以在體內促進或是分解肌肉、脂肪、皮膚,不過,使用上必須要依照病情適度控制類固醇用量,主要是長期使用類固醇將出現副作用。
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皮膚可能會變薄、肌肉萎縮、瘀青、易長青春痘、色素沈澱等,也可能因此被誤解為使用類固醇反而會出現皮膚疾病;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則可能使體重增加,像是得到月亮臉、腹部脂肪堆積、水牛背、血糖增高、消化道潰瘍、免疫力下降等。
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有些患者會自行到藥局,或是直接使用先前沒有用完的類固醇,自行使用,而類固醇分為1到7級,其中1級的藥效最強,有些患者為了讓病灶快點好,自行使用強度最強的類固醇,反而造成嚴重副作用。
黃毓惠說,類固醇只要在醫師的醫囑下使用都是安全的,且類固醇的使用應該是皮膚病灶已經轉好、被控制就得要停用,不該一直使用下去,若是能依照醫囑使用,類固醇的危險性會大幅下降。
編輯推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