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醫院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亞東醫院
秋冬為感冒流行的季節,民眾對於感冒用藥最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藥師,我這個藥一定要吃完嗎?稍微舒服了可不可以不要吃?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先來認識什麼是感冒。
感冒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分為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流感)。主要經由飛沫、空氣傳染及唾液傳染。普通感冒,又稱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咽炎,是一種上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常見的病毒為鼻病毒、冠狀病毒等;而流感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所感染。
普通感冒造成的不適症狀,通常都會在幾天內自行痊癒;而流感多數患者在發病後也會自行痊癒,但少數高危險族群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常見為病毒性肺炎及細菌性肺炎。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及患有心、肺、腎臟、肝臟及代謝性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不全者。
●發燒,且持續3天
●喉嚨痛且伴隨發燒
●呼吸短促或喘鳴
●頭、胸、胃、耳朵或頸部淋巴腺有嚴重疼痛情形
●喉嚨痛、流鼻水、咳嗽持續一週以上
●食慾越來越差
很多民眾選擇到藥局購買綜合感冒藥,而市面上常見的感冒藥成份有哪些呢?主要分為五大成份:解熱鎮痛、鎮咳、化痰、解除鼻充血、抗組織胺。
解熱鎮痛
可解除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發燒等症狀,成分有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例如:普拿疼、本院的力停疼錠)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例如:Diclofenac Potassium克他服寧)。乙醯胺酚有止痛退燒效果,腸胃道刺激性少,成人每天不得超過四公克,超過建議劑量會有嚴重的肝毒性,飲酒會加重乙醯胺酚中毒的危險,服藥期間避免飲酒。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有止痛退燒及減輕炎症反應的效果,服藥後主要經由肝臟代謝,大部分從腎臟排至體外,若過量服用可能會使腎臟功能受損,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需監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及出血副作用。而無論服用哪一種止痛藥,在沒有醫師的指示下,也不要自行同時混用止痛藥,或是搭配其他藥物使用,避免藥物的交互作用。
鎮咳
鎮咳藥主要是作用在大腦的咳嗽中樞,降低其敏感性,進而抑制咳嗽(例如:Codeine Phosphate磷酸可待因錠、Dextromethorphan HBr抑咳平持續性膜衣錠),需小心使用,如使用不當或濫用,會有嚴重副作用或成癮性。咳嗽一旦超過七天,趕快就醫找出真正原因,不要持續依賴止咳藥。
化痰
化痰或袪痰藥,可使痰變稀且黏稠度降低,藉著咳嗽排出(例如:Acetylcysteine愛克痰發泡錠、AmbroxolHCl平痰息錠),有痰的時候最好不要用藥物壓制咳嗽反射,造成痰液滯留呼吸道,增加感染風險。若有痰不易排出的民眾,建議多喝溫開水稀釋痰液以利咳出,少吃甜份太高的食物或飲料以免增加痰液稠度。
解除鼻充血
此類藥物主要作用為末梢血管收縮,緩解支氣管、鼻黏膜的腫脹(例如: Methylephedrine HCL鹽酸甲基麻黃鹼錠),使鼻塞得以緩解。此類藥品會使心跳增加,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且對中樞神經具刺激作用,所以青光眼、胃腸道阻塞、和攝護腺肥大等患者須避免使用。
抗組織胺
常用在治療過敏,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第一代抗組織胺會影響中樞神經(例如:Chlorpheniramine Maleate治鼻敏錠),副作用有嗜睡、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也會影響副交感神經,可能出現口乾、便秘、尿液滯留等副作用,故年長者、有攝護腺肥大、尿道阻塞患者應儘量避免使用。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易造成中樞神經副作用(例如:Loratadine柔他定錠),通常一天服用一次即可,接受度較高。但有些藥物可能會有輕度嗜睡副作用,服用時還是要特別注意。酒精會增加抗組織胺劑的嗜睡及鎮靜副作用,服藥期間應避免喝酒或飲用含酒精類飲料;如果需同時服用鎮靜劑、安眠藥或其他精神科用藥者請先告知醫師,也不要再服用同類之暈車暈船藥,另外服藥後必須開車、操作危險性較高或從事須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時需小心。
治療流感除了使用上述症狀緩解的藥物外,還會使用抗病毒藥劑,包含下列兩種藥品:
●口服Oseltamivir (Tamiflu 克流感):一般成人使用每天2次,一次一粒,共5天。
●吸入式之Zanamivir (Relenza 瑞樂沙):五歲以上兒童及成人每天兩次,每次吸入兩劑,共5天。
以下提供簡單的分辨方法,一般藥局所販售的綜合感冒藥裡所含的緩解症狀藥品,也就是解熱鎮痛、鎮咳、化痰、解除鼻充血、抗組織胺這些藥品,當症狀緩解了就可以停藥。而哪些藥品須按醫師指示服用完畢呢?「治療流感的藥物」,也就是克流感、瑞樂沙,或者是有合併細菌感染,醫師所開立的「抗生素」,這兩類藥物即使沒有症狀了也須按時服用到完,不可隨意停藥喔!
對抗感冒沒有什麼特效藥,而是要「多休息、多喝水、平時多運動」,吃藥的目的只是讓患者在感冒的過程中舒服一些,但並不能縮短病程。千萬勿把自己的藥品給其他人服用,自行購買成藥須要到有合法藥師的藥局為你的用藥做把關喔!
資料來源: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A
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