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變化大,忽冷忽熱不少民眾掛病號,但診所看病大多都是開3天份的藥,到底要不要將藥吃完呢?專家指出,輕微的感冒症狀只要多喝水並休息即可,服藥只是緩解不適症狀;若藥品不含抗生素,只要症狀緩解,就不需再服藥,但剩下的藥物千萬不可送人或留著下次服用。
藥師沈采穎指出,發燒、打噴嚏、咳嗽、喉嚨痛等輕微的感冒症狀,主要是靠免疫力殺死病毒,並無特效藥,因此最好多喝水多休息,等待免疫力恢復,而診所開藥或藥局的指示用藥則是緩解不適症狀,若是症狀緩解,就可停藥。
至於剩餘的藥物該如何處理?衛福部食藥署指出,剩餘藥品可能會隨時間發生變質,加上病情與個人體質不同,若將藥品留到下次使用或轉送親友服用,可能傷身又延誤病情。
此外,剩餘藥品沖到馬桶會汙染水源及大自然生態,廚餘處理則會影響到食物鏈,都是NG做法。正確方式應將剩餘的藥丸、藥水倒入密封袋中,用泡過的茶葉、咖啡渣或擦手紙等放入,密封後隨一般垃圾清除,而乾淨的藥袋和藥水罐則可依垃圾分類回收。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許多民眾認為感冒應服用抗生素,事實上是錯誤觀念。沈采穎說,一般感冒多是病毒感染,只有某些發炎是細菌性感染引起,此時才需要服用抗生素,且抗生素使用一定要遵照醫囑,用滿療程,否則容易產生抗藥性。
「小病不一定要看醫師!」沈采穎說,「自我用藥」(Self-medication)已是世界潮流趨勢,若民眾感到身體不適,可先到社區藥局諮詢,在藥師指導下使用藥物,若超過3天症狀沒有緩解,再就醫。
沈采穎說,據統計當民眾花1美元在自我用藥上,健保支出可節省6到7美元,節省下來的健保費用,可用於重症醫療照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