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常被認為是非傷寒性沙門氏菌感染元凶,林口長庚團隊追蹤三年發現,傳統市場販售肉品的威脅高於雞蛋。醫師針對豬肉產業鏈採檢,發現肉品從屠宰場出場後,非傷寒性沙門氏菌含量增加。避免非傷寒性沙門氏菌造成感染,建議民眾選擇冷鏈保存豬肉,並注意烹煮避免交叉汙染。
非傷寒性沙門氏菌感染與吃下遭汙染食物有關,好發於夏季,目前全球病例都有增加趨勢。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過去曾發生病死豬流入市面,使非傷寒性沙門氏菌患者飆升,但去除豬霍亂沙門氏菌因素後,患者仍不斷增加,林口長庚每年收到個案平均達六百例。
為了解原因,邱政洵與其團隊調查感染個案,列出可能的食物感染源,追蹤個案生活區域、飲食習慣等,發現除了購買散裝蛋,大多數患者都有到傳統市場購買肉品的習慣,進一步分析風險,又發現有在傳統市場購買肉品習慣者,風險較高。
研究團隊以豬肉為主要標的,從活體、屠宰、運送、販售、食用等多點採集沙門氏菌,發現肉品一進入運送端,沙門氏菌含量就開始增加,同時發現運送車上掛鉤、籃子、車體內都驗得到沙門氏菌,若加上「高溫」助長,細菌量馬上倍增。相關研究已發表於美國感染醫學會「感染症論壇」期刊。
邱政洵說,許多民眾認為,食物只要煮熟就不用怕沙門氏菌,但烹煮過程中恐出現交叉汙染,例如主婦料理豬肉後,若沒有妥善清洗刀具、沾板、雙手,又去幫孩子泡牛奶,臨床就曾出現不到一歲嬰幼兒感染案例,嬰幼兒免疫力差,更增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別以為非傷寒性沙門氏菌風險不大,邱政洵說,近年台灣非傷寒性沙門氏菌的用藥,抗藥性日益嚴重,後線的奎諾酮類抗生素抗藥性可達二到三成、第三代頭孢黴素抗藥性也已達到一成,恐成我國公衛新危機。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近年非傷寒性沙門氏菌抗藥性已有下降現象,將與食藥署合作共同管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