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健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今健康
塑膠微粒在胎盤糞便都找到!淋巴循環大腦皆難逃
塑膠材質為生活創造許多便利,卻也成為影響健康的隱憂。2018年維也納大學就曾在人類糞便採樣中發現塑膠微粒(micro plastics)。近期義大利研究也發現,塑膠微粒不僅進入代謝循環,連在胎兒與母體的胎盤中都有殘留。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提醒,一般人會接觸到的塑膠微粒來源,大多是日常用品,如包裝材料、手提塑膠袋、地毯、人造塗料等,透過飲食、呼吸,無聲進入身體中。
黃軒醫師指出,研究證實能藉由糞便排出體外的塑膠微粒,其顆粒比較大顆,細小的顆粒則能穿過肺、腸的上皮屏障,且直徑愈小吸收效率就愈高。小於10μm的塑膠微粒會從腸道進入淋巴、循環細統,更小的塑膠微粒甚至能夠進入大腦。
殘留體內的塑膠微粒,有可能引起各種身體反應,包括氧化應激、細胞因子分泌增加、細胞損傷、炎症、免疫反應,甚至DNA損傷和神經毒性等等。另外,塑膠微顆粒本身帶有的化學物質,也存在毒性風險。
一張口就吃進塑膠微粒?從食鹽到茶包恐都有
黃軒醫師分析,飲食是最容易接觸到塑膠微粒的途徑,由於海洋長年受到環境污染,海鹽中的塑膠微粒高達湖鹽的3倍,更是岩鹽與井鹽的7倍。這些塑膠微粒直徑在45μm-4.3mm之間,絕大多數小於200μm,與日常飲食烹調的食鹽一同進入人體內。
此外,東方人喝茶文化盛行,茶包的發明也讓一般人隨時都能喝茶。黃軒醫師指出,泡茶需用熱水,用以製作成茶包的食品級塑膠料,在高溫熱水下容易泡出各種有害物質。研究發現,將茶包泡在95度熱水中5分鐘,茶包纖維表面數以萬計的塑膠顆粒融入熱水中。根據估算,這杯熱茶不僅有茶多酚和蛋白質,更有多達116億個直徑100nm-5mm的塑膠微粒,以及31億個直徑≤100nm的奈米塑膠微粒。
空污藏塑膠微粒進入血液 醫師憂癌症不可能消失
國期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曾刊登研究指出,從倫敦市中心9層樓屋頂蒐集到塑膠微粒來分析,每日沉積速度約是每平方公尺575顆粒到1008顆粒不等,至少可確認的塑膠微粒高達15種,以壓克力纖維佔大多數,極可能來自人們所穿的衣物。黃軒醫師解釋,這些顆粒體積足夠大,吸入時會停留在呼吸道,並順著唾液被吞入體內,較小者則進入肺部與血液,造成更大的潛在危害。
黃軒醫師表示,至2025年時將有3公噸魚吃下1噸塑膠微粒,且飲用水裡愈來愈容易發現塑膠微粒的存在,原因正是全球幾乎沒有任何一處未遭受塑膠污染,連帶也將讓下一代接觸到更多塑膠材料,而罹癌人數預計只會持續增加。提醒,人類持續耗費有限的醫療資源,卻未針對塑膠微粒問題採取行動,「癌症哪有可能消失?」現代醫療愈先進,癌症人數也愈來愈多,環境與飲食中的塑膠危害雖肉眼不可見,恐是影響人類健康的無形殺手。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