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呼籲增列塑毒、雙酚A警語
去年的塑化劑風暴看似遠離,不過學者今天提醒,「塑化人生」的危機仍未終結,一項研究發現,雙酚A以及常見的五種塑化劑,有類似的毒理基因特性,這代表毒性會相加、甚至相乘,引發生殖系統腫瘤等疾病。建議環保署應嚴格管制塑化劑及雙酚A,並且於用品上增列警語。
從裝熱食的塑膠袋,到包裝飲用水及容器、還有紙餐盒等都含有塑化劑;而罐頭內的塗料、PC塑膠奶瓶、以及部分電子發票、ATM收據等,則可能溶出雙酚A,國人不知不覺都在和環境賀爾蒙為伍。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沈林琥與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龍組成的研究團隊,比對塑化劑、雙酚A與基因、蛋白質的交互作用,發現兩者毒理基因特性類似,並且可以找到89個共同的關鍵生物標記。沈林琥說,這89個生物標記都會影響泌尿生殖系統腫瘤、內分泌系統疾病等。
因此兩位學者建議,環保署應嚴格溯源管制塑化劑及雙酚A ,同時建議應於用品上加註警語,例如於PC塑膠奶瓶、罐頭上加註「可能溶出雙酚A」,並建議孕婦、幼兒少食用罐頭食品。
平常也應盡量以不銹鋼杯代替一次性紙杯等、勿使用紙餐盒、塑膠容器加熱等;另外手摸過ATM收據,應洗過手再接觸食物,盡量遠離環境賀爾蒙。
【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專家呼籲環保署應嚴格「溯源管制」塑化劑和雙酚A,並增列警告標示,環保署表示,這是正確方向,環保署也正在推動,塑化劑已被列為1、2類毒化物管制,雙酚A則納為第四類毒化物管理中;但增列警告標示,非屬環保署權責,將建議經濟部、衛生署等單位採行。
環保署毒管處副處長宋浚泙表示,環保署已將8類塑化劑,分別列為第一類 (不易分解性毒化物)、第二類(可能影響人體生育系統、畸型兒等的毒化物)。雙酚A列為第四類 (有汙染之虞的毒化物)毒化物管制,其中在嬰兒奶嘴部分的雙酚A含量,經跨部會協商也訂在30ppb以下。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