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生命智慧

偷偷去動手術不讓家人知道 潘懷宗:沒死就很快樂

50+

台北市議員潘懷宗。
台北市議員潘懷宗。
記者胡經周/攝影

他是台北市議員、作家、節目主持人,也是7所大學的兼任教授,平日裡還要演講、跑通告、寫專欄,身兼數職的潘懷宗,58歲的他,如何在忙碌行程中,還能做到養身保健?

來到台北市議會,潘懷宗在辦公室坐定,與50+分享他的養生6件事,也就是:無毒生活、規律良好作息、快樂心情、運動、正確飲食,以及「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

字面上看來淺顯易懂,但若我們捫心自問辦到了幾項?似乎不容易6分全拿!

「現代人追求健康的方式,常常像一座不平衡的翹翹板,只挑自己想做的,或是偏重某些特定的項目,這都可能不夠完整周延。」潘懷宗在他的新書《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裡提到,6件事缺一不可,才能面面俱到。

以潘懷宗自己來說,6件事如何落實在生活中?

力行無毒生活,養生才不會白做工

他把無毒生活排在第一位,因為這是保健的根基。他比喻,就像你時刻注意養生,但每天都有人餵你吃少量毒藥,最終也是徒勞無功。

「你必須要先『知道』,才有辦法『實踐』,否則根本不知道你在用毒。」家裡暗藏許多讓人輕忽的毒素來源,除了近年來人們重視的無毒食材,其實還包含生活環境面,像是廚房用具和器皿、保養、清潔、美妝用品、家裡裝潢、室內電磁波……,都是要把關的細節。

比如近年大家談「塑」色變,家中用品又以塑膠為大宗,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塑膠製的保鮮盒換成玻璃。

還有經常使用化學清潔劑的人,容易導致肺功能受損,因此潘懷宗在洗碗時會盡量減少清潔劑的使用,直接用清水沖洗,或是選擇成分單純的清潔品,有時也會善用天然物代替,「比如用煮麵後的煮麵水洗碗,可以去除油污。」

烹調用具是把關毒素入口的第一道防線,捨棄不沾鍋,潘懷宗選用不鏽鋼鍋,笑說這最便宜、耐操又無毒。

還有一個潛藏毒素的地方,竟是浴室裡的蓮蓬頭。

潘懷宗指出,蓮蓬頭藏有非結核分枝桿菌,淋浴時順著水流噴濺出來,可能造成免疫力低下者的肺部感染。研究顯示,浴室蓮蓬頭的水,可能比廁所馬桶裡的水還髒,因此蓮蓬頭也要定期清洗或更換,「像這種幾分鐘就可以做到的事,卻很容易被忽略。」

再忙碌作息也要規律,配合太陽節奏更好

談到作息,潘懷宗分為3類,「又良好又規律是100分;不良好但規律,勉強有60分;不良好又不規律,基本上是0分。」他自己每天12點多睡覺,7點多起來,每天中午還會小睡一下,補充體力,自評屬於規律但仍有改進空間。

有時規律並不代表良好,他以重視養生的王永慶為例。

王永慶是規律生活的奉行者,每天晚上9點睡覺,半夜12點半起床,打坐1小時,接著做毛巾操,之後讀書、看報、省思,早上6點睡回籠覺,8點上班,中午休息半小時。作息規律是其優點,但卻並未完全跟著太陽升降的循環走。

規律作息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生理時鐘和地球自轉時間一樣時,用他的話說是「天人合一」,「那是發動最強的能量,身體所有節律都是最好的狀態。」也因此當生活與太陽升降的節奏合一,才叫規律且適當的作息。

健康飲食主動「找」,每日五色蔬果

每天起床後,潘懷宗會以豐盛早餐開啟一日作息。固定吃一顆水煮蛋、含渣無糖豆漿、自製饅頭或麵包、水果,有時再加上蔬菜,如此豐富早餐其實不花時間,「在前一天晚上先準備好,隔天早起現做只要5到10分鐘就好。」

即使行程滿檔,但潘懷宗三餐一定正常吃,還會抽空進行最簡單的走路運動。

飲食關鍵除了營養均衡,他還有一套「五色養生法」,也就是每天都吃到紅、黃(橙)、綠、白、黑(藍紫)等有如彩虹般的食物,因為當顏色不同時,所包含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化學素也不一樣,如此才能攝取所有身體需要的優質成分。

但身為外食族的他,如何在每日生活中實踐健康飲食?「飲食是個習慣,你必須知道要『找』什麼東西吃,不是來什麼就吃什麼。」他行程點固定,大都在選區士林、北投和議會之間,平日他就會留意幾家口味清淡、營養均衡的餐廳,「在這附近要吃什麼我都心裡有數。」

他舉例,像是能自己決定菜色的自助餐就很適合。就算有時上館子,來一碗麵當主食,配上一盤現炒青菜、切上一盤豆干、豆皮等小菜,也是不錯的飲食組合。建議外食族多留意生活周遭適合的餐館,每日打造健康飲食。

潘懷宗。攝影/陳鴻文
潘懷宗。攝影/陳鴻文

保持豁達,沒死就很快樂,困難也會過去

除了這些養生保健的準則外,其實健康不只是身體沒有病痛,還包含快樂的心理狀態。

一說起如何保持心情愉快,潘懷宗馬上自信地說:「說起紓壓,那是我的強項!」天生個性使然,他率性豁達、不拘小節,笑說自己就是神經大條,沒有煩惱壓力,每天都快樂度日,「早上起來覺得沒死很快樂,中午吃飯也很快樂,看到陽光也很快樂,每天都很珍惜。」

他的豁達到什麼程度?潘懷宗說起2個多月前才剛動完的手術。幾年前健檢時他發現攝護腺指數異常偏高,正常指數應低於4,他卻接近20,期間他獨自做了2次穿刺,結果雖然正常,但醫生建議還是進行刮除手術,照例他又獨自一人,簽下手術同意書,「我連老婆、媽媽都沒說,全世界沒人知道。但如果是你去的話,我認為你會哭好幾天。」

原來半身麻醉要用細針將藥物打入脊椎,當脊椎模被針刺破洞,若脊椎液流出,對神經損傷很大,所以當3小時的手術結束後,需要躺在床上24小時不能動,這個痛楚讓他忍不住連說了3次「真的非常累」。「但我就一個人,從頭到尾,自己住院、手術。護士問我有沒有親人,我說全家沒人知道,但護士說要有人幫忙倒尿袋,我後來就請了看護。」

才剛經歷一場辛苦手術,現在卻能談笑風生講起過程,「雖然當時真的覺得滿痛苦的,但後來想想過一陣子就好了,也沒關係啦!」一方面他怕家人知道擔心,另一方面也豁達看待生命,「人一定會遇到困難,但這些慢慢還是會過去的。」

煩惱光用想的,壓力只會愈大,不如趕快去做!

他也常用這樣的心境開導身邊的人。他的二兒子正在UCLA念博士班,「幾乎是跟全世界諾貝爾獎等級的人在一起,他一個星期工作6天半,非常認真,但兒子還是覺得跟這些超級聰明的人比還是不行。」

兒子常打電話向他透露事情好多、負擔很大,如同現代人常遇到工作壓力的處境,潘懷宗的解方是:「你不要想『有很多事情』,壓力只會愈來愈大,你就直接拿來『做』,很快就解決了。」假設明天有3科要考試,與其擔心,不如先把1科拿來看,面對壓力源,直球對決,一味閃躲,事情並不會解決。

「當你沒有辦法改變整個社會或每件事情,就只能改變你自己的態度。只要改變態度,就豁然開朗了。」

其實快樂並不難尋,潘懷宗提供了5種方法。

首先是「知足」,珍惜眼前擁有,而非記掛欠缺之物。

第二是「助人」,在能力範圍內,不要吝嗇給予。

第三是「學習」,享受獲取新知的感覺。

第四是「勞動」,不要整天無所事事,即使退休,也要讓生命每分每秒都有意義。

最後是「寬恕」,拋開仇恨或負面情緒的束縛,更重要的是,「其實寬恕不是原諒別人,而是原諒自己。」

平時自我監控,健檢掌握定期、完整、不過當

當顧好上述各個面向時,最後就需要透過健康檢查,隨時掌握身體狀況。健檢的重要已不言而喻,只是裡頭眉角很多,什麼時候該做?多久做一次?該做的項目又是什麼?

對此潘懷宗認為,大原則就是「定期、完整、不過當」。

首先一些在家就能監控的指標,平日就可進行,像是BMI值、體脂、腰圍、脖圍、血壓等,其次再以健保免費給付的範圍內優先進行檢測。間隔時間則因人而異,身體無大礙的人,通常一年1次,但若是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最好每隔半年或3個月就要檢查。

至於什麼是過當?「除非是某些疾病的高危險群,或是擁有家族病史,或是有不良習慣如抽菸,才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精密檢查,不然很容易出現『偽陽性』,也就是沒有的症狀卻被誤判為有。」

他以電腦斷層為例,因為輻射量高,所以只要把電腦斷層當作健檢項目,基本上就屬於「過當」,但若是低劑量的胸部電腦斷層則不在此限。不過因為現在儀器愈來愈敏感,大約1/3的人,在儀器檢查下肺部都有黑點,「如果你看到這些黑點,你這輩子就完了。」所以過當與否的前提,是要先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若是低危險群則可免除這些額外的精密檢查。

想做的事不要等!每天都可以做

對於年齡增長,潘懷宗一向自在看待:「這是正常過程,年輕有年輕的經歷,年老有年老的經歷,不同時間會得到不同東西。」他原以為自己會當醫學院教授直到退休,卻意外踏上政壇,又因為主持節目變成媒體名人,一路走來總有許多意外收獲。

問起即將邁入花甲之年的他,還有什麼目標想在人生下半場實踐?潘懷宗不改率性直言:「我沒有在『等』什麼,想做的東西每天都在做,沒什麼好等的,就算我今天死了也不會覺得有任何遺憾。」潘懷宗身體力行,用養生打底,然後大步追夢,對他來說,每天都是全新序幕。

原文:保持豁達,沒死就很快樂!58歲潘懷宗:困難一定有,但慢慢都會過去

潘懷宗 養生保健 工作壓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