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生病長輩該由媳婦還女兒照顧?網一面倒認為不該是「XX」責任:若不想顧就勿說閒話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生命智慧

心情充電站/如何走過親人死亡的悲慟?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整理】

問:父親走了之後,家母只要提起父親生前的種種,就忍不住猛擦眼淚。尤其是父親缺席的第一個年夜飯,母親還為父親擺了一雙碗筷,而她自己才夾了第一口菜,就忍不住悲從中來,放下筷子。到現在,父親往生已經三個月了,母親還無法走出悲傷。

最近看到報導,有一對恩愛的老夫老妻,一個走了,另一個過不久也過世。國內外研究報告也都顯示,生活壓力事件指數排行榜中,喪偶永遠排名第一。美國心理學家針對寡婦做研究,結果發現喪偶一年後,她們的死亡率是非喪偶者的2到12倍。

看了這些報導和研究,讓我們為人子女的很憂心。請問該如何面對父母失去另一半後的沉痛,如何協助父母走出哀傷?(中和王小姐,40歲)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主任蔡昌雄答:

失去至親的悲傷期有多久?研究顯示,半年算是短期的,有些人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都沈溺在悲傷之中。這時候親人的陪伴非常重要,有助於把可能的危機穩住。如果長輩或家人因為喪偶出現失眠、憂鬱、暴瘦,就要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的協助,但家人間給予心理的支持,至關緊要。

陪伴是一門學問。首先,家人要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母親的悲傷,悲傷是人性的必然,即使過了一年仍難掩悲傷,也不要視為「不正常」,悲傷不是「走出來」,而是要能「走過來」,讓她在安全的範圍內宣洩悲傷情緒,而不是一再的迴避與壓抑。

家人的陪伴很重要,但不需要把時間排得滿滿的。最忌諱的是,萬一悲傷期拖得較久,子女們若把陪伴視為負擔,反而會增加母親的悲傷。尼采的文章裡,有一句話可引用為陪伴的哲學:「我是河邊的欄杆;誰能扶我的,便扶我罷﹗我不是你們的拐杖。」

助人的過程中,要把自己化身為欄杆,當他願意別人攙扶時,你隨時在那兒可以提供依靠;而不要成為別人手中的枴杖,指引他要如何走路。也就是說,要正視悲傷,無條件給予支持,並給他適度的空間。

悲傷期的長短,跟臨終的過程很有關聯,如果是久病臥床,從臨終關懷開始,家屬可以好好的告別,減少一些遺憾。喪禮和告別式等儀式,也讓家屬有機會發抒悲傷情緒,可適度的療癒悲傷。

如何判斷一個人已走過悲傷?當他對生活重新有了參與感,即使心中仍有悲傷,但已找到生活的意義,可以與悲傷和平共處,那種悲傷只留下思念,不致有害。因此,建議家人可以幫助慟失老伴的長者,多安排參加社交活動,找到新的生活重心。

失眠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