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聰明做健檢

大腸鏡檢查 40歲後別忽略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昨天因大腸癌病逝,得年58歲;他的謝幕,喚起國人對大腸癌的重視。

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逐年增加。醫師表示,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成年人,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由於大腸癌無明顯的自覺症狀,建議年滿40歲就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癌術後患者,也要定期追蹤檢查。

新光醫院健檢中心內視鏡室主任劉玉華指出,大腸癌大部分源自於良性腺瘤性息肉,特別是大於2公分的腺瘤性息肉,逾30%可能變成惡性;另外,家族大腸息肉症患者,病人腸道中會長出難以計數的腺瘤性息肉,癌變可能性高達100%,這類病人多半建議接受全大腸切除。

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邱瀚模表示,50歲以上成年人的大腸幾乎都有增生性息肉,但這是良性的,病人不必過於憂慮;至於腺瘤性息肉,幾乎每3名男性就有1人,不過,如果只有1、2個小息肉,早期切除,就不至於演變成惡性腫瘤,5年後再做大腸鏡追蹤即可。

不過,很多人一聽到大腸鏡,就擔心檢查的痛苦,退避三舍,或選擇只接受結腸鏡檢查。劉玉華說,根據統計,國人罹患大腸癌部位,約一半以上位於直腸和乙狀結腸,但近年來出現在右側大腸的腺性息肉明顯增加,因此建議還是接受大腸鏡檢查,比較保險。

至於無痛大腸鏡檢查,則由麻醉科醫師注射具鎮靜麻醉效果的藥物,患者可清醒接受檢查,但不感覺疼痛,該項麻醉需自費3至5千元。如果不想額外付費,健保也會給付止痛藥物。

台北醫學大學外科教授、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許自齊表示,目前大腸癌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但術後兩年內復發機率最高,建議至少每3個月回診一次;至於術後飲食,在腸道手術尚未復原期間,可採低渣飲食,但恢復正常生活後,一般飲食即可,但應減少脂肪攝取,不必刻意尋求低渣飲食。

如何預防大腸癌

●飲食改變:多吃麥片、五穀飯等全榖類食物與高纖蔬果,避免紅肉、油炸、燒烤等高油脂食物。

●作息調整:避免熬夜、吃消夜,保持運動習慣。

●症狀:若便中帶血、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改變,有便意卻排不出來,或腹脹、腹痛、腹部有硬塊等,立即就醫。

●篩檢:一般民眾40歲以上,每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定期大腸鏡檢查,若發現息肉,每年檢查一次。

有家庭病史者直系血親未滿60歲罹大腸癌,子女從直系血親罹癌歲數減15年開始,每3年一次大腸鏡檢查,一發現息肉就要追蹤並治療。

資料來源/邱錫雄醫師、張斯蘭營養師

※延伸閱讀》

‧大腸癌第3期 5年存活率30─60%


‧大腸癌患飲食不忌口 死亡率高


‧沖水前看一眼… 「便」別健康訊號

大腸癌 大腸息肉 糞便潛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