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17年通過無心跳器捐,每年約增加10多例大愛器捐,但大多以肝臟及腎臟移植居多。台大醫院去年完成全台首例無心跳器捐的肺臟移植手術,開創國內器官移植手術里程碑。
衛生福利部2017年開放心臟停止死亡後器捐(俗稱無心跳器捐),並訂定作業指引,明訂器捐者必須符合安寧緩和條例中的末期病人且簽署撤除維生醫療及器捐同意書,以降低倫理爭議,但受到器官保存相關限制,開放以來捐贈的大多都是腎臟或肝臟。
台大醫院去年收治一名腦死病人,在器捐過程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院方緊急啟動無心跳器捐流程,在不使用葉克膜輔助下,成功完成全台第一例肺臟移植,今天舉辦記者會分享這項移植成果。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表示,在開放無心跳器捐之前,只有經過嚴謹程序判定為腦死的病人才能捐贈器官,由於腦死後心臟仍會跳動,因此捐贈者其餘器官功能仍健全,捐贈出來的器官狀態也比較好。
不過,由於全球都面臨捐贈器官來源短缺困境,因此近年無心跳器捐漸漸受到國際認可,成為合法且可提升器官捐贈率的捐贈方法。據統計,台灣開放無心跳器捐至今,每年約有10多例這類器捐案件,占全國器捐量10%,造福等待器官的病人。
就在去年,台大醫院收治一名37歲的腦死病人,在器捐過程中病人因心搏過快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猝死,醫療團隊歷經11分鐘急救仍無法恢復心跳,必須立刻啟動無心跳器捐流程,避免器官功能惡化。
主責這項手術的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表示,從病人心跳停止的那一刻起,醫療團隊和時間賽跑就此開始,除了要先注射抗凝血劑、趕緊替病人進行心臟按摩,否則很多器官缺血恐加速壞死。
團隊在短短15分鐘內取下肝臟與肺臟,儘速展開後續移植手術,肺臟、肝臟移植手術分別於台大醫院及北榮完成,也成為全台第一例無心跳器捐肺臟移植,開創國內器官移植手術里程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