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急救室CPR後的哭泣!第一次成功插管卻沒有喜悅,急診醫師:「我到底做了什麼?」

急救示意圖。
急救示意圖。
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當年我們還是實習醫師時,一聽到這個廣播,便會從急診的其他區域「魚貫而出」前往急救室集合。實習醫師在急診的工作並非負責第一線診斷,但進行高品質的 CPR 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

抵達急救現場時我有些錯愕,沒想到眼前是一位年邁的老人,目測可能已經 90 歲。

「安養中心的老人家,早上叫不醒,應該已經去世好幾個小時了。」

「我剛剛聯絡了家屬,他們在趕來的路上,說要搶救到底。」

主治醫師簡要說明了患者的病史,嘆了口氣。

「學弟,這個氣管內管應該不難,你試試看吧。」

他將手上的管子遞給我,我很快就順利插上了氣管內管。

接下來,我和同學們開始交替進行胸外按壓和擠壓甦醒球。由於胸外按壓動作非常吃力,護理師後來推來了機械式胸外按壓機。

病人已逝 躺在急救室的死人如何救?

田智瑋醫師,照片/田智瑋醫師提供。
田智瑋醫師,照片/田智瑋醫師提供。
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場搶救已經機會渺茫。老人年事已高,再者他看起來已經去世一段時間了。現場只留下幾位醫護人員進行監測、給藥以及擠壓甦醒球。

半小時後,主治醫師走過來拍了拍我的肩膀。

「學弟辛苦了。家屬來了,我剛剛已經跟他們說搶救無效。我們幫老人家整理一下,讓家屬進來看最後一面吧。」

老人家骨質疏鬆,胸外按壓已經使他的胸廓凹陷成一個大洞,氣管內管和嘴角還滲出一些血。我們趕緊幫他穿好衣服,拔掉氣管內管和鼻胃管,並擦去他臉上的血跡。

老人家的兒女進來後,看了看父親,女兒趴在他身上大哭:「爸!對不起!」

我拉起窗簾,沒想到一陣複雜的情感湧上心頭。我趕緊跑去廁所,關上門放聲大哭。我問自己:「我到底做了什麼?」

這是我在醫師生涯中第一次成功插入氣管內管,本該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高興,但整件事卻為我帶來了難以抹滅的創傷記憶。

這並非我第一次面對死亡,然而這是我第一次在醫療現場哭泣。我並不是因為無法救回病人而難過,而是為了這位老人,在已經去世後還要經歷這些痛苦而流淚。

尊嚴善終的立法精神

前輩們曾經說過,在 2000 年安寧緩和條例立法之前,醫護只能依據醫療法第 60 條規定:「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急救,並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有拖延。」因此,當面對醫學上難以治癒的患者(如末期癌症患者),這條法規反而讓末期患者承受了不尊嚴的死亡。當時的醫界共識是讓這類患者自行返家,並簽署自動出院切結書(Discharge against medical advice),回家後才由專業人員撤除管路。

安寧緩和條例立法後,醫師對不可治癒的「末期病人」得在尊重其意願的情況下,不施予積極性治療或急救。保障了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權利。2019 年公告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更明確提及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Care Planning),規定「若有預立醫療決定者,醫療機構或醫師得依其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全部或一部分。」該法規也擴展至末期病以外的情況,包含「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以及其他法規公告的 11 種疾病」。

現今的時代越來越重視自主權,期望透過預立醫療決定,事先與家人討論生命末期的醫療偏好,能讓患者與家屬的期待更加一致,更為善終。

田智瑋醫師學經歷

2005 – 2012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2014 – 2017 住院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

2017 – 2019 研究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

2019 - 2024 小兒加護病房專責

馬偕兒童醫院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

2020 - 2024 馬偕兒童醫院教學專責主治醫師

2024 - 馬偕紀念醫院重症科主治醫師

2023- 台灣大學醫學教育及生物醫學倫理研究所

獲獎紀錄

2017年 馬偕美德獎

2020, 2021, 2022, 2023年度優良教師及優良主治醫師

2023年 親善楷模

》更多資訊,請參考醫師百科:田智瑋

責任編輯葉姿岑

急救 善終 病人自主權利法 植物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