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家裡水瓶和免洗餐具多到滿出來?你該立刻丟掉整理的9種廚房用品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氣功養生——預防失能與失智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一位旅居美國多年的大學醫院退休教授以個人長期對氣功的興趣,加上這幾年來與一群亞裔銀髮族結緣,透過互動與學習,開始構思在高齡化社會,應該有的養生法則,尤其應該重視如何預防失能、失智。氣功推廣示意圖,圖片來源╱123RF。
一位旅居美國多年的大學醫院退休教授以個人長期對氣功的興趣,加上這幾年來與一群亞裔銀髮族結緣,透過互動與學習,開始構思在高齡化社會,應該有的養生法則,尤其應該重視如何預防失能、失智。氣功推廣示意圖,圖片來源╱123RF。

聽健康

00:00/00:00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資深醫師的人生智慧」。一位旅居美國多年的大學醫院退休教授以個人長期對氣功的興趣,加上這幾年來與一群亞裔銀髮族結緣,透過互動與學習,開始構思在高齡化社會,應該有的養生法則,尤其應該重視如何預防失能、失智。

他也在同週的另一篇文章,以 ChatGPT 輸入關鍵字「如何預防失智」,瞬間得到十項重要的預防方法以及該注意事項,而將之整理出「預防失智症需要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外一篇是一位資深腫瘤科醫師分享她在參觀一座非常精緻的私人博物館,巧遇一位已退休多年的同事,不覺想起過去受到她的影響,而深思自己在退休之後的生涯規劃。

1989 年,一句話:「站樁抱球是練氣功最好的方法」,開始了我對氣功的探索。站在西洋醫學的角度看,氣功一詞是不存在的,而在我探索的過程中,我試圖用西洋醫學的生理學、神經生物學等知識,來闡述一些練氣功所產生的覺知變化,例如:酸麻、腫脹、脈動及溫熱等感覺;同時想藉此打破氣功的神秘面紗。當然,既然稱為「氣」功,脫離不了空氣的吸呼,或更通俗的說法,就是呼吸吐納!

經過個人的體驗,覺得把呼吸的次數訂於在一分鐘吸呼六次以內,就是進入了「氣功」的範疇,這是很主觀的認定。同時在探索體驗中,提出了四種呼吸法:吸滿呼盡法、灌頂法、氣注丹田法及氣血暢流法,完全是以呼吸生理學以及解剖學為思考的基礎。為了配合這些呼吸法,找出六個式子,藉肢體動作來達到「抻筋拔骨治百病」 以及「骨正筋柔,氣血暢流」,來達到養生的目的,這第一代的MBC養生功法,就此誕生,適用於30至55歲工作繁忙又家務繁重的族群,提供快速簡易的養生功法,同時宣稱能延緩老化!

十多年後(來到了2015 年)筆者搬到西雅圖,有幸與亞裔銀髮族結緣,開始了互動與學習,也開始構思,在高齡化、高齡、超高齡社會下,應該有的養生法則,尤其應該重視預防失能以及預防失智上。為了預防失能,美國國家衛生院倡議老年人(壯年族)的運動一定要包含下述四個重要元素:強化心肺功能、肌力/重力訓練、平衡功能的強化、靈活伸展筋骨。顯然,我原有的六式養生功法,有所欠缺不足。除此之外,如何預防失智,若能一併考慮,豈不一舉兩得。

可是困難來了,若要能預防失智,一定得對發生失智的機轉有充分的了解。縱觀失智的發生機轉共有七種(如附註),眾說紛紜,沒有定論,而且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大腦血流不順暢(因阻塞或微小出血),還不包含在內。這個可麻煩了。

分區灌溉理論:

心臟的收縮,一次可送出大約80cc的血液,其中15%(大約12cc) 分給大腦,這 15cc 的血並無法分佈到所有的腦血管,我們至今仍不明暸大腦的血管管控機制,只能由功能性核磁共振或正子攝影,來暸解血液的分佈;只要是功能運作,該區域就會因血流增加,而在fMRI或PET的影像顯露出來,例如:看單字,視覺中樞會亮起來(表示含氧血液量較多),聽到單字,聽覺中樞 (W 區)亮起來,而說出單字,腦前額與語言中樞 (B-區),會亮起來。

我們把這概念吸收後,推展應用,似乎養生功法有了新的方向。假設把大腦想像成一大片田地,「田無溝,水沒流」,若要讓所有的區塊得到水分的灌溉,要把溝渠保持通暢,同時要建立分區灌溉的系統,最後變成全部的田地,都得到水的滋潤。若應用在大腦上,血液要有足夠的營養物以及最重要的足夠的氧分子,使缺氧區很快得到延續生命力所需的養分,能繼續發揮大腦的功能。

筆者就以這個觀念為主軸,延續當初呼吸吐納的原則,在單位時間內吸入更多的氧分子,同時把這些含氧血,藉不同的功法,使大腦的每個區塊,儘可能的在40分鐘的運動中,得到血流的灌溉。因此,在養生功法內,增加了許多元素,來強化各個部位的功能:包括腦皮質運動區、感覺區、基底核、小腦平衡區、腦神經核分布區,視覺/聽覺/說話/文字語意等區,同時對工作記憶、語義記憶、執行中樞、專注中樞等的強化與刺激。這裡有前大腦動脈,中大腦動脈與後大腦動脈的分別強化。如果每天灌溉一次,腦細胞一定活得更好,若無法每天做,至少也要一星期四次以上,長久下來,失智的概率應該會降低的。就這樣,筆者在2020年於我們的社區推展,已經三年多了,看起來效果還算不錯。

附註:

Beta-amyloid hypothesis 澱粉樣蛋白假說

Tau hypothesis Tau 假說

Cholinergic hypothesis 膽鹼能假說

Neural inflammation 神經發炎假說

Oxidative Stress Hypothesis 氧化壓力假說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hypothesis 粒線體功能障礙假說

Synaptic dysfunction hypothesis 突觸功能障礙假說

預防失智 大腦 養生 呼吸法 氣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