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悲傷和死亡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死亡是每一位醫師在職業生涯必須學習面對的艱難議題,病人死亡示意圖,非本文中案例。圖片來源/Ingimage
死亡是每一位醫師在職業生涯必須學習面對的艱難議題,病人死亡示意圖,非本文中案例。圖片來源/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編者按】:本週是長庚醫學系師生分享他們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與學。這位負責醫學人文教育的臨床老師特別選擇以如何在疫情肆虐之際,分享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學生「專業型塑」,並引用許多文獻提出醫病溝通需要「用心體會」、「冷靜正向」、「清楚溝通」。

想看本文

一位高年級醫學生寫出她從照顧病人體會到醫者不只要了解「疾病」,但更重要的是透過用心聆聽病人、家屬的對話,才能領會病人在疾病診斷背後的情感糾結,才了解疾病對「病人」的影響,也因爲這樣的經驗,使醫學生有機會卸下害怕和病人互動的心防。

想看本文

一位同年級醫學生因為見證醫師宣布病人死亡的經驗,而引起許多感觸,最後激起他一句感人肺腑的心得:「我們剛起步,要不忘秉持著對生命謙卑的態度,繼續在醫學的道路上精進鑽研、奮而不懈。」

林口長庚兒童氣喘過敏風濕科教授林思楷醫師在長庚醫訊寫道「病患如詩人般,亟欲找得適切隱喻來形容自己的困境;醫者則想深耕自己的情緒韌性,以承受強大傷痛而不潰堤」。

五年級踏入臨床學習後,我們這群醫療體系中最菜鳥的學生,每日工作除了累積醫學知識外就是與病人和家屬的互動中學習聆聽和溝通的技巧。在臨床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病人康復出院令人開心的事情,也會有難過的時候。醫學生在學習生涯中也會遇到住院病人過世的經驗, 在宣判病人死亡的當下,除了要保持專業和理性,也需要對病人家屬表達同理心。

我還清楚記得在一個細雨綿綿的10月下旬的晚上11點,我留在病房在指導我的PGY住院醫師旁學習。剛接完一位新病人的我正在絞盡腦汁整理剛才做的理學檢查結果和問診資訊,書寫入院病歷。這時學長走過來跟我說,「學弟,有病人expire了。你要來看一下嗎?」

「好。」我馬上回答。

我戰戰兢兢地跟在學長身後,走進病房,並站在病床的尾端。這時家屬已經在病房內等候了。學長依序確認病人沒有瞳孔反射,用聽診器檢查是否有呼吸和心跳,加上心電圖顯示心搏停止的一條線,說出:「病人在晚上11點20分離開,前往人生下一段路程。請家屬節哀。」

昏暗的病房內非常的安靜,隔著玻璃窗戶可以看到外頭的雨毫不留情的繼續下著。在這剎那,時間彷彿被畫上了句點,空氣沈重到令人窒息。學長和我在離開前和家屬鞠躬,將最後的時光留給家屬。

在這次震撼教育中,我腦海無數次的閃過自己家中長輩過世的情境。回到護理站,我默默的祈禱著,希望病人能夠放下牽掛、脫離苦海,家屬能揮別傷痛、勇往向前。雖然內心很難過,也很想哭,但是只能強忍著淚,繼續完成手邊書寫病歷的臨床工作。

死亡是每一位醫師在職業生涯必須學習面對的艱難議題。縱使目前醫療維生器材日新月異,藥物發展一日千里,仍是有無法治癒之疾患。儘管昔日令人聞風喪膽的新冠肺炎疫情已趨緩許多,世界各國的經濟和民生活動也陸續回歸正常,但是疫情開始時,如海嘯般湧入醫療院所的場景在世界個大城市上演的景象猶如夢魘般揮之不去。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發人深省的一篇論文《Facing Covid-19 in Italy—Ethics, Logistics and Therapeutics on the Epidemic’s Front》描述了在義大利倫巴大區,守護在第一線的醫師需要在醫療資源匱乏情況下做出抉擇,如何配給有限的呼吸器給病人的困難。面對眼前陷入彌留的一位位病人,醫者需要承受莫大的壓力,更要在醫學專業和道德倫理之間考量,造成精神上極大的痛楚(agony)。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下,教導學生如何面對死亡成為了醫學教育最熱門的議題。為了解決年輕醫師可能無法以理想的觀念看待死亡,醫學院很早便陸續開始引入人文(humanities)課程(醫學歷史、醫療人類學、醫學哲學、大體老師追思大會等)以及橫跨醫學、道德倫理、宗教的「生死學(Thanatology)」課程培養學生接納悲傷面對死亡的韌性。

台灣擁有成熟的醫療體系,並且借鏡SARS疫情累積的防疫經驗和優良國民素質的三管齊下,我國無需面對像國外大量的死亡人數。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外的經驗可以繼續為台灣醫學教育和醫療體系在未來面對新興疾病帶來一些啟發。

對於醫學生來說世界醫師會日內瓦宣言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Declaration of Geneva) 其中的兩句話「我鄭重地保證將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我將堅持對人類生命的最高尊重」猶如金科玉律,是醫者不可違背的精神。但是醫師終究還是人,面臨死亡會悲傷,心情會低落。病人的死亡不代表醫者不盡責,更不代表失敗。面對病人的家屬,年輕的醫師有時只能強忍住淚水,以保持「專業」的形象,而無處宣洩的悲傷不斷的啃噬著內心。

年輕醫師彷彿遊走在鋼索上,要學會視病如親但又不能過度投入,達到完美平衡。若一不留意、心態調適不佳,可能跌入萬丈深淵。懂得適時放下,在忙碌臨床生活尋找興趣幫自己喘息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剛起步,要不忘秉持著對生命謙卑的態度,繼續在醫學的道路上精進鑽研、奮而不懈。

責任編輯:吳依凡

醫學教育 疫情 病房 新冠肺炎 醫病溝通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