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謹記恩師謝貴雄身教言教,林思偕:多關心病人兩句,讓三魂七魄歸置到舒適位置!

在隨時人滿為患的長庚兒童大樓服務了30多個年頭,林思偕陪伴長大的病童已經多到數不清。但再怎麼忙碌,他還是會專心聆聽小朋友的稚語,與家長閒話家常,對學生親自示範「當好醫師,要先當好一個人」。
(圖/葉大衛攝)
在隨時人滿為患的長庚兒童大樓服務了30多個年頭,林思偕陪伴長大的病童已經多到數不清。但再怎麼忙碌,他還是會專心聆聽小朋友的稚語,與家長閒話家常,對學生親自示範「當好醫師,要先當好一個人」。 (圖/葉大衛攝)

聽健康

00:00/00:00

初秋午後,長庚醫院小兒科醫生林思偕重返母校台大醫學院。窗外景緻依舊,越過中央走廊,盡頭的醫護宿舍,那圍著柱子的白色圓沙發還安放著。「常常一坐上去,就睡著了。」

日式舊院區的門診區後方,設計了一條醫生進入診間的密道。候診病患從不知道醫生什麼時候進診間的。

三十年後再走一遍,謝貴雄教授的暖心再度浮上記憶。

當年林思偕跟著謝教授的診。病患絡繹不絕要求加號,即便護理長忍無可忍抗議,謝教授也總是應允,「悲苦的人來到面前,拒絕實在說不出口。」

看完最後一個門診已身心俱疲,正準備返家卸下疲累,謝教授卻再轉頭交代:「剛剛收的那個病人,不太穩定,我們去看看。」彼時的台大醫院非營利,醫生多看薪水也不會變多,更不是「主治醫師制」,沒有誰是誰的病人這回事。

穿梭過台大與長庚的長廊,林思偕總是走在恩師謝貴雄的身後,看著他對病人專注聆聽,殷殷叮囑,與病人站在同一陣線。讓他發願:「我要像老師一樣,既會做研究,也要把病人看好。」
(圖/林思偕提供)
穿梭過台大與長庚的長廊,林思偕總是走在恩師謝貴雄的身後,看著他對病人專注聆聽,殷殷叮囑,與病人站在同一陣線。讓他發願:「我要像老師一樣,既會做研究,也要把病人看好。」 (圖/林思偕提供)
暮色中,師生兩人就這樣走在寒風凛洌的中央走廊上,老師一步一腳印的典範,林思偕篤定跟隨,學老師一樣,把教學看作授命式的責任與人生的素樸義務。

當年小兒科病人眾多,病情也較為複雜。恩師謝貴雄對病人總是專注聆聽,殷殷叮囑,與病人站在同一陣線。一位重症免疫缺損的病童讓林思偕印象特別深刻。

某次門診,孩子懷疑有足部蜂窩組織炎。謝教授幫孩子作完腳部的檢查後,竟蹲下身子,主動幫孩子穿上褲子。

告知嚴峻病情,媽媽想起孩子長期以來的折磨,不禁哭了起來。謝教授親自遞衛生紙,安慰她說:「碰上就碰上了,別哭了,我們一起來想辦法。」

病人離去後,謝教授對林思偕說:

「你下次碰到一個你不知道怎麼治療才能幫他的病人時,記得要對人家好一點。」

在台大當三年住院醫生後,適逢長庚成立「兒童醫院」,林思偕決定到長庚試試。往後二十三年,林思偕全心投入醫療專業,至少通過八次綿密而嚴謹的考核,才從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升到教授。

「我資質駑鈍,資料夾送了被退,退了再送……始終保持鬥志,沒想過放棄……」

直到收到長庚大學部定教授聘書的那一刻,林思偕開才開始認真思索傳承的問題——我該教學生什麼? What are the things that I got left to do?

想起他一路看過的病人,幸福的病人是相似的,不幸的病人則有各自的不幸。

知道病人從何而來,看完病要往何處去,和診斷同樣重要。

「病人故事」,則是醫生在白色巨塔內往外窺視的窗口,藉以通往內心的秘密花園。

許多林思偕的小病人已成為高中生或大學生,從七個月到十七歲都掛自己的診。每次造訪,林思偕迅速綜合病徵,哪兒壞了就幫他們修修,也不忘在家長的寒暄中了解近況。

他深知,看病人不能只是全景式的鳥瞰,還必須對病人生活細部觀察。並以真誠的態度聆聽,讓病人可以暢所欲言。

林思偕常告訴學生,未來的挑戰是空前的,選擇也是多元的:「你怎麼樣做一個人,以後就會成為那樣的醫生。」

受教的學生如今形容林思偕:「病人看著老師的眼睛,那目光充滿了誠意和友情……」,「老師的每句冷笑話,在病人面前都變成那麼暖,帶著一種消磨病痛的溫順感情……」

信任像輕拂的風,一次又一次將事情吹往好的方向。林思偕看到許多重病傷殘的孩子,那麼弱小,生活那麼不便,卻那麼堅毅,逆風成長茁壯,勇敢做自己。

「我心存謙卑與感激,不再為小小的挫折煩躁不安,遇到困難不再害怕。」林思偕說。

做一個好人,讓三魂七魄歸置

在醫院中日復一日的工作,不知日月變遷。直到看著小病人變為小大人,白雪爬上髮梢,林思偕才驚覺時光的流逝。
(圖/林思偕提供)
在醫院中日復一日的工作,不知日月變遷。直到看著小病人變為小大人,白雪爬上髮梢,林思偕才驚覺時光的流逝。 (圖/林思偕提供)
造訪這一天,林思偕正在搬遷辦公室,紙箱堆疊中,秀出許多老照片和剪報證照,都是在彰化銀行擔任資訊室主任的父親替他收藏的「寶物」,經歷了一場人生「縮時攝影」,我們看到各階段的作家醫生。

搬出的舊辦公室,是2009年林思偕五十歲時開始書寫「非醫學」文章的基地。他開始練筆,把寫好的「醫病文章」投稿給報刊雜誌。

他形容,寫作和打桌球一樣「有練有差」,寫個幾年,多少就有個樣子。

當病人拿著報紙衝進診間,不敢相信這是我寫的,感覺像騰雲駕霧。

寫作帶來消磨苦痛的溫潤力量,得到了人生的診斷,一切都留了下來,只有時代在消逝。

林思偕常在個人臉書、聯合報心靈APP專欄上發表生活感想或病人故事,帶給讀者們很大的力量與感動。(圖/林思偕提供)
林思偕常在個人臉書、聯合報心靈APP專欄上發表生活感想或病人故事,帶給讀者們很大的力量與感動。(圖/林思偕提供)
屈指一算,林思偕發表的散文數已超越SCI論文數。搬家拋棄了大部分書籍、醫學文獻和研究戰利品,甚至一些無用的證照也很想丟……

但是,收藏副刊剪報的文件夾,則小心翼翼保留,還有小病人和家屬送的親筆書信卡片與小禮物。一件也不能漏。

行年漸長,林思偕領略到,錢與權並不能換來幸福和安全感。幸福的根源,是專心致志做自己喜歡的事,並能幫到病人。

多關心病人兩句,儘可能做一個好人,讓三魂七魄歸置到舒適的位置,一整天下來不但不累,反而心思鎮定。

因為當醫生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病人從自己手中好起來,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醫學有其極限,除了症狀以外,病人是帶著更複雜的,實實在在的生命體驗,來向醫生求助的。病人的害怕和脆弱,哭泣與嘆息,醫生置之不理就是一種辜負,一種失職。

林思偕相信,醫學不是只有疾病編碼,或者統計。比起大數據,自己更相信嬰兒眼底傳出的訊息。

(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林思偕 小兒科 兒童醫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