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當年為平鑫濤插不插鼻胃管與繼子女鬧翻!作家瓊瑤淡水家中身亡 享壽86歲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漫談醫學資訊、智慧醫療到生技產業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師工程師」,這是目前教育界、醫學界、企業界非常夯的議題,也是許多年輕人趨之若鶩的生涯。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加深社會對這「跨領域」有更深入的認識。郭博昭教授以深厚的基礎醫學背景,涉足工程開發多年,指出時下的大部分論點都只在科技面與經濟面,很少討論到人文面,而他以「醫師誓詞」的幾個關鍵的「人文層面」,道出他對醫療企業化的「隱憂」。而後「醫病平台」很榮幸邀到身兼醫學士、資工博士的家庭醫學科郭冠良醫師分享他的宏觀:「一個生態系,必定是在循環中得到動能與平衡才能永續,台灣醫療生技生態系要投注的永續動能,理想的平衡方向,需要各領域更多的無私與智慧。」最後是電機系畢業就讀醫學系五年級的何寬耘先生,寫出他在主修電機工程的大學生活中,逐漸由閱讀中感悟到醫師職業裡的那份「人文」是他所嚮往的,而毅然決定追逐另一個夢:「讓我想自工程領域反過來成為一位主動給予的醫師,在未來以照顧病人為主,同時結合築砌四年的工程知識為輔。」

近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年年將數位科技帶進議題,對於人工智慧、5G、物聯網在健康醫療的應用,突然跨領域專家雲集,台上台下人人朗朗上口,上下一心,儼然就建立台灣未來十年的產業基礎。

回顧醫學結合資訊的發展歷程,與人工智慧的發展頗有淵源。1950年代醫學資訊與人工智慧同時起步,運用古典人工智慧開發了不少專家系統應用。之後數十年在硬體還沒跟上的人工智慧發展停滯期,稍微分道揚鑣。到了21世紀人工智慧重新起步快速發展,醫學資訊順勢跟上潮流,冠上智慧醫療之名。

說到產業,目的就是要賺錢,要賺很多錢一開始要比的就是規模與速度。生技產業與其他科技產業最大的不同,在於產品必須經過臨床試驗,通過FDA審查與認證。若涉及醫療大數據,資安更是一大問題。所以每有生技產業發展相關會議,要法規鬆綁的呼聲總是沒停過。

為了在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現今掌握最多資金的科技業者無不成立生技部門,積極徵才研發,為了推出切合醫療所需產品,不得不從設計、開發、測試、到臨床試驗都與大醫院合作,科技業與白色巨塔跨業合作的障礙,造成許多失敗的故事。有醫療資訊系統的研究結果指出70%的系統可以說是失敗收場 (2006 Richard Heeks)。或許為了解決跨業溝通障礙,跨領域招生或是跨領域科系開始盛行,甚至培育「醫師工程師」變成交通大學與陽明大學積極合併的理由之一。

根據2014年HSBC Expat Explorer Survey,台灣以最高可負擔性與最高醫療品質,與其他國家完全脫離,以離群值的姿態落在圖表座標最右上方。這結果代表的含意,對於人民,可能是庶民醫療天堂;對於醫療業,是血汗工廠;對於保險支付者(健保),是庶民醫療政策成功;對於生技產業,就需要思考討論一下了。

生技產業發展的相關者,大概有政府、科技業、醫療界、教育界、與民眾。產品可有內需與外銷市場。內需市場靠醫療界與民眾買單,醫療界被健保總額年預算7000億限制住,在健保一顆藥比一顆糖果便宜、看病比看電影便宜的現況下,投資會相對保守;民眾在低廉方便的健保醫療體系下,對自費接受比率也會有影響,國內許多遠距醫療研究都發現民眾對自費購買服務的意願相當低落。在此情況下,外銷市場變成最大目標,但必須注意的是,醫療與政治、社會、文化、人群關係密切,尤其是以本土醫療數據研發的結果,離開台灣是否適用,將是一大考驗,這點可以由幾乎沒有國外醫療資訊系統引進國內醫療院所得知。外銷市場最好的結果是政府與科技業大獲利,醫療界大費功夫可能得到研究成果,教育界量產跨領域通才為科技業服務,民眾等候新產品降價到健保水準才有機會享用。

一個生態系,必定是在循環中得到動能與平衡才能永續,台灣醫療生技生態系要投注的永續動能,理想的平衡方向,需要各領域更多的無私與智慧。

人工智慧 生技產業 臨床試驗 智慧醫療 醫病平台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