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泰國清萊美斯樂報導】
「這個好輕,跟原來的差很多,但更好走了。」泰北美斯樂榮民穿上全新義肢時,每個人都有些不習慣,因為他們穿著厚重的舊義肢行走,已經太久了。
「穿上這個後,我以後可以走遠一點,還能到附近小學看一看。」皮膚黝黑,身型瘦高的孤軍第二代張振明,穿上新義肢顯得好高興。他說,17歲時一路隨國軍從雲南、緬甸、撤到泰北,當時年紀輕,對戰爭不害怕、也不感到恐懼。
參與剿滅泰國共軍戰役的他,當年154位同袍上戰場打共產黨,最後只有43人回來,幾乎每個人都帶傷。他說,當年進攻時踩到地雷,右大腿被炸傷截肢,當時被蓋上白布,以為自己死定了,醒來時已失去右腿。
他說,那次進攻是最後一役,沒想到自己會受傷,曾後悔為什麼要來當兵,覺得很難過,但幸好父母已過世,讓他不必面對雙親的擔憂難過。張振明說,打戰時,一名老兵不幸被子彈打傷胸部,陣亡前,老兵要他帶話向父母親說:「兒子去台灣唸書,不必掛念。」張振明感慨萬分。
親身經歷戰爭的殘酷,張振明的兒子卻選擇就讀軍校,他雖然擔心孩子,但只能無奈接受。現在他已習慣美斯樂生活,對於台灣、國民黨老兵,他仍舊有份特殊情感。「我就像一個姑娘嫁到泰國來,台灣是娘家,我一直想回去看看老長官。」
不只是張振明,當初帶領弟兄打共軍的孤軍隊長吳岩嘎,剿滅泰共時,曾經2、3天沒水喝、沒東西吃,為了活下去,只能喝尿。他也在進攻時誤踩地雷,失去了左大腿。當年為了能在泰北居留,他拚死拚活協助泰國政府對抗共軍,因為「戰不打下去,也無法待在泰國,弟兄拿命換身份」因為有犧牲,所以才能留下。
在美斯樂住了40年,雖然很習慣了,但吳岩嘎還是想回雲南及台灣,看看故鄉親人以及一生效忠的中華民國。只不過,今年58歲的他,感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實現心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