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興起,伴隨一次性餐具大量產生。北市紙容器回收量近3年逐年攀升,即使環保局今年祭出一次性餐具計價收費政策,成效仍有待觀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部分業者仍會鑽漏洞。
大量免洗餐具是餐飲業者出餐省時、省力的方式,倘若消費者未洗淨,仍可能被當垃圾處理。北市環保局長徐世勲直言,若沒有稍微清洗,確實無法再利用,「我都會用洗潔精洗乾淨,再拿去回收」,才有助於一次性餐具減量。
環保局分享撇步,民眾可用擦嘴的面紙,拿來擦一下吃完的便當盒,只要做到簡易清潔,它還是有回收價值,甚至能提高回收率。
北市力拚源頭減量,2020年起推動一次性餐具「餐盒、碗、筷子、湯匙」外帶計價,今年因應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1月上路,公告「台北市販售餐飲不得免費提供一次性餐具之公私場所、品項及收費標準」,由公部門及公私立學校率先落實,4項一次性餐具計價收費。
環保局盼透過法制化,以價制量,鼓勵民眾自備環保餐具,逐步引導業者、民眾改變消費模式。不過,政策推動初期,7成民眾會遵從計價政策默默地付錢,2成會主動自備餐具,其餘者則反彈「為何要收費?」
北市環保局資源循環管理科長林鈺惠說,明年元旦起業者未收費就會開罰,今年7月22日至12月31日仍是政策宣導期,目前進入第二輪店訪輔導,多數業者都很配合,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仍有些業者會找尋非屬餐盒、碗容器的塑膠袋替代,或將餐點以包膜等商品形式包裝販售。
儘管如此,也是有非管制對象的百貨櫃位主動響應計價政策,民眾為此寫1999向北市府檢舉,環保局對此樂觀其成,未來希望能將減廢觀念推及到私部門。
「小吃店內用碗盤都是重複使用,甚至有些用到黑黑灰灰,民眾還是照吃」,有些人不敢使用循環杯,徐世勲認為是觀念問題。林鈺惠說,外界對於衛生有疑慮,但以科學的流程與檢驗數據來看,循環杯的清潔要求高,得要殺菌又消毒,比大家自己洗的杯子還乾淨。
2022年推動四大連鎖業者應提供自備杯者至少5元優惠,據北市環保局藉由平日巡訪稽查各業者時統計,北市民眾自備率從5元優惠政策推出前的10%,已提升至今年21%。
林鈺惠觀察,消費者對於循環杯的使用,涉及衛生考量、站點歸還便利性等因素,仍需時間與民眾溝通。有環保意識、願意使用循環杯的民眾,平日已養成自備的習慣,「循環杯與自備杯的目標客群重疊」,因此北市將宣導力道轉移至提倡民眾自備杯。
北市響應淨零新生活7日挑戰,今年9月至10月一連四周推出每周四限定自備環保杯,可享5元店家折價與環保局加碼5元優惠,5家連鎖飲料店業者共18間門市,每家門市當天限量100杯。環保局發現成效不差,總額度使用超過8成,減少超過5700個一次性杯子的使用。
「環保政策有時難以推動」,林鈺惠點出原因在於即使政府祭出補助,業者仍會考量是否增加人力訓練成本、影響SOP,甚至合作成效不彰恐損及企業形象。
政策推動循序漸進,環境部擬擴大推動外送產業使用包含便當盒在內的循環容器。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認為,如果要推動外送產業使用循環容器,需要中央政策,好比中央直接公告循環杯政策,祭出每年的目標值,如此才有業者願意長期投資。
林鈺惠表示,中央可規畫全面的循環體系,包含容器規格是否統一、成本由誰負擔,後續回收是外送平台或餐廳業者負責?若無法達到市場經濟的規模化經營,在成本過高情況下,一旦沒有政府補助,就無法繼續營運下去。
‧單身男和父母同住「40歲存到800萬」外甥一句話讓他懷疑人生
‧82歲女醫靠一碗無鹽蔬菜湯「不吃藥降血壓」要領是把湯當藥喝
‧冬天窗戶滿滿水氣擦不完?塗上一層常見家用品 逾1個月不結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