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元氣新聞

2025失智論壇/巫奉約:失智可逆!科學證明,大腦愈用愈年輕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舉辦「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帶動現場民眾一起做手部運動:一手比「槍」、一手比「五」,再快速交換,隨後加入口令變化與數字反應挑戰。記者胡經周/攝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舉辦「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帶動現場民眾一起做手部運動:一手比「槍」、一手比「五」,再快速交換,隨後加入口令變化與數字反應挑戰。記者胡經周/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失智症可逆,只要我們不看壞的部分,多用好的部分,愈用就會愈好用。」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今(9)出席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的「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主張透過專注活化健康區塊,讓大腦功能持續進步。

巫奉約曾經是失智症者,23歲時因嚴重車禍造成腦部損傷,經歷過一段短暫失智。那段日子,他聽不懂別人的問話,不管別人問他多簡單的問題,他都要想很久,甚至無法判斷別人口中的「剛剛」是多久以前。思考變得遲緩、對話要花很久才接得上,他乾脆不與人交流。正因親身經歷過,他對失智症患者的處境感同身受。

從延緩到逆轉:不只慢下來,更要變好

多年來,他投入大腦健康促進與失智症預防領域,多數人以為失智症不可逆,能延緩就已是萬幸。但巫奉約提出另一種思維:「如果我們專注在大腦還健康的部分,持續刺激並活化它,功能是可以恢復、甚至進步的。」

他以親身經驗以及他的課程學員為例說明,失智並非瞬間發生,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既然如此,透過早期檢測與持續訓練,便有機會阻斷甚至逆轉惡化。他說:「如果我們少了一條腿,不要盯著它抱怨,而是把剩下的另一條腿練得更強。」

科學數據佐證:86歲也能記住100樣東西

在雙連安養中心的實驗中,平均年齡86歲的學員經過三個月的課程,MoCA(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平均進步18.45%,部分學員從20分提升至24分。更驚人的是,有長輩能記住100樣物品,靠的不是天生記憶力,而是有系統的訓練方法。

在萬芳醫院進行的人體實驗中,12位確診失智症患者經過課程刺激後,認知功能平均提升51%。對照組則沒有這樣的進步幅度,顯示課程對於失智症狀的改善具高度顯著性。

課程祕訣:社交、刺激、運動、愉悅

在失智論壇現場,他親自帶動民眾進行手部運動示範:一手比「槍」、一手比「五」,再快速交換,隨後加入口令變化與數字反應挑戰。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讓不少台下觀眾頻頻出錯、笑聲不斷。巫奉約笑說,這類遊戲正是大腦與肢體協調的絕佳練習,「錯了沒關係,重點是讓腦子動起來」。

巫奉約設計的「身腦齡活」課程融合八大主軸,包括:

•社交活動與互動:鼓勵參與者彼此認識、建立人際連結,減少孤立。

•認知刺激:反應遊戲、數字運算、記憶訓練,讓大腦保持「動態」。

•適當運動:結合肢體動作與思考,例如「一手比槍、一手比五」的交互挑戰。

•認知訓練+愉悅情緒:讓參與者在笑聲與正向情緒中完成挑戰,提升持續參與的動力。

他特別提醒,生活作息雖要規律,但內容不能一成不變,因為大腦渴望新的刺激。這也是為何課程中會不斷引入變化與挑戰,讓參與者的大腦「不安於室」。

腦部認知刺激 或為失智症防治開新路

巫奉約表示,透過早期檢測、適當的認知刺激與多元活動,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長者的大腦功能表現。他與醫療團隊的研究仍在進行中,後續成果有待更多數據驗證,但已為失智症防治提供另一種可行方向。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舉辦「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失智論壇,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全場民眾一起做手部運動,幫助健臉,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讓不少台下觀眾頻頻出錯、笑聲不斷。記者胡經周/攝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舉辦「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失智論壇,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全場民眾一起做手部運動,幫助健臉,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讓不少台下觀眾頻頻出錯、笑聲不斷。記者胡經周/攝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舉辦「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23歲時曾因車禍造成短暫失智,他多年來投入大腦健康促進與失智症預防領域,透過專注活化健康區塊,讓大腦功能持續進步。記者胡經周/攝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舉辦「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23歲時曾因車禍造成短暫失智,他多年來投入大腦健康促進與失智症預防領域,透過專注活化健康區塊,讓大腦功能持續進步。記者胡經周/攝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