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生67歲時,開始經常覺得喘、一直咳嗽、手腳也無力,他想起自己的姐姐也在65歲時開始生病,花了四、五年看遍各科醫生,都找不出正確病因、無法改善,後來做了基因檢測,才發現自己得的是一種神經罕見疾病,可惜發現得太晚,姐姐沒多久就過世了。有了姐姐的前車之鑑,梁先生從剛開始發病時進行基因檢測,並積極用藥延緩惡化,至今仍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然而,像梁先生這麼幸運的病患並不多,由於國人缺乏對於神經罕見疾病的認知,不只患者經常延誤治療,健保在基因檢測、藥物給付上的限制,更如同為患者的治療過程設下一道道無形關卡,因此,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舉行「神經罕見疾病治療論壇」,分析台灣遺傳性神經罕見疾病患者治療現況與所面對的挑戰,期許隨著新藥科技進步、基因檢測技術成熟,未來政策也能更進一步發展,提供遺傳性神經罕見疾病患者更多支持。
FAP藥物健保給付限制多,期盼政府照顧更多罕病病患
FAP病友聯誼會會長梁延吉,至今已抗病五年。梁會長的姐姐和姪子也都是FAP病友,FAP早期症狀非常多樣,有的人是手腳發麻,動了脊椎手術後還是沒有好;有的人是便秘、腹瀉,誤以為是腸胃問題;也有人是心律不整、心臟肥大等,倘若病患本身就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更不容易發現病因,神經罕見疾病最明顯的線索是—「家族遺傳」,需透過基因檢測,及早準確的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情惡化。
梁會長的姪子到了病情第二期,才發現是FAP,那時他已需要靠輪椅代步,即便開始服藥,病情改善效果也有限,姪子很快就辭世了。梁會長本身則因為姐姐先發病的關係,自發病初期就主動進行基因檢測,參與國外藥物來台的藥物試驗計畫,兩年後獲得健保藥物給付,至今73歲的他,病況仍控制得宜。 由於健保藥物給付只針對不超過76歲、FAP第二期病患,梁會長擔心就他個人的用藥情形,再過幾年,他就要超過76歲了,屆時他是否還能持續獲得健保藥物給付?FAP病情惡化速度非常快,他也擔憂,其他病友是不是要像他姪子一樣,需等到無法行走、坐輪椅,才能獲得健保藥物的支援?
放寬藥物給付,對患者生活品質幫助很大
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劉祐岑理事長表示,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告之罕見疾病,與基因病變造成的神經肌肉系統罕見疾病將近百種,許多疾病需要基因檢測以確定診斷, 而且基因檢測結果與病患能否接受治療息息相關,像是結節硬化症(TSC)、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等疾病,都是國內個案數較多的疾病。以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而言,截至113年11月止,已通報個案超過300位,目前符合健保規範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大約三分之一。
遺傳性神經罕見疾病需經由基因檢測來判定,但目前基因檢測尚未納入健保,罕見疾病基金會提供部分項目補助,但許多疾病需要藉由次世代定序診斷,目前則需自費。大多數患者都是等到發病後、拖到不能拖了,才願意自費進行檢測,失去了「早期發現、早期控制」的機會。目前TSC可使用抗腦癇藥物減少癲癇發作頻率,FAP也有治療藥物可以減緩病程惡化,劉理事長感慨地說:「如果帶有TSC基因的孩子在神經開始病變前盡早治療,他還能有學習的機會;FAP患者不用等到要拿拐杖、坐輪椅了,才開始吃藥控制,他還可以保有行動自由。」
劉理事長呼籲,這類可以治療的遺傳性神經罕見疾病的人數不多,可以討論適當放寬藥物給付給較早期病患,以保全病患最佳功能,避免疾病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對病人以及家屬來說很有幫助。與及早診斷息息相關的,則是考慮將高風險族群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由台灣過去的疾病通報個案數推估,並不會對健保帶來很大的負擔,但可大幅減少社會醫療成本。
罕見疾病有96%為遺傳性疾病,基因檢測扮演關鍵要角
罕見疾病基金會蔡輔仁董事長表示,罕見疾病有96%為遺傳性疾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病症所在的基因,找到致病點。目前基因檢測技術進步,價格也下降,倘若未來基因檢測更普及化,「如果醫生不能確定是什麼病,只知道和遺傳有關,就能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變異點。」蔡董事長說明,基因檢測能讓治療標的更清楚,還能廣泛應用於藥物研發、預測疾病病程、產前診斷等,有助醫療發展和社會進步。
截至去年10月國民健康署通報資料顯示,全國FAP患病人數總計超過 300 人,目前僅剩約 220 多名病友存活。而透過基因檢測、藥物治療,能減低無效醫療,讓病友及早獲得精準治療,阻斷疾病惡化的進程,擁有更好的療效與生活品質,期盼社會大眾共同來關心,藉由合宜的政策配套,為遺傳性神經罕見疾病病友提供更全面的照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