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許家蓓子宮內膜癌病逝!不是單純月經亂而已,內膜癌患者九成有「這症狀」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元氣新聞

吃檳榔才會口腔癌?吃太燙、太刺激食物也是危險因子!

除了菸、酒和檳榔,長期喜歡吃過度熱燙或刺激的食物也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圖/123RF
除了菸、酒和檳榔,長期喜歡吃過度熱燙或刺激的食物也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圖/123RF

口腔癌是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影響家庭經濟和國家生產力,是一項嚴重問題。依據國健署的癌症登記資料換算,每年新發現病例超過8000人,其中男性就占了9成,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到70歲之間。

秀傳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黃冠閔表示,口腔癌顧名思義是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依照口腔解剖位置又能細分成7大區,分別為: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舌頭(前2/3)、口底、牙齦、後臼齒區、以及口腔頂部的硬顎。

根據全球統計,口腔癌發生最多的部位為舌頭(舌癌),在台灣也是舌癌最多,另外台灣有檳榔文化,頰黏膜癌患者人數排名第二。

為什麼會發生口腔癌?黃冠閔說,除了菸、酒和檳榔,包括長期過度曝曬、喜歡吃過度熱燙食物、戴不合的假牙等,都可能刺激口腔黏膜導致病變。另有口交性行為者,也可能因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導致口腔病變、出現癌化。

阿伯戒了仍躲不掉!這3物來者不拒 口腔癌風險多123倍

就有一位60多歲的陳阿伯對菸酒、檳榔來者不拒,後來因洗腎把壞習慣戒除,但一段日子後仍被確診口腔癌第三期,這讓他大受打擊,擔心治療「要命」,選擇逃避手術,幸好經兒女勸說下點頭開刀治療,術後恢復良好,也找回了久違的笑容。

口腔癌好發青壯年男性,菸、酒、檳榔是元兇,口腔癌罹患率是正常人的123倍。圖/報系資料照
口腔癌好發青壯年男性,菸、酒、檳榔是元兇,口腔癌罹患率是正常人的123倍。圖/報系資料照

尤其是藍領階級,比較常吃檳榔提神,或菸不離手、喜歡小酌一番,特別容易被口腔癌找上門。國民健康署曾指出,有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風險是一般人的28倍,若菸、酒、及檳榔來者不拒,口腔癌罹患率更是正常人的123倍。

黃冠閔提醒,即便沒有菸酒和吃檳榔習慣者,若長期喜吃過度刺激性或極熱燙的食物,也可能成為口腔癌的好發危險群,千萬別輕忽罹癌的可能風險。

口腔癌有哪些常見警訊?疼痛硬塊、不癒合的潰瘍、白紅斑、疣狀突起

口腔癌有什麼警訊?首先應先了解正常的口腔黏膜。黃冠閔說,正常的口腔黏膜或舌頭外觀等,均應是平滑、柔軟、粉色、且帶有光澤,不應該有硬塊、嘴破、或疼痛。

然而當口腔黏膜發生病變,就可能出現凸起且會自發性疼痛的硬塊,或是有連續2周以上沒有癒合的潰瘍,口腔粘膜內也可能出現白斑、紅斑、或長出不正常的疣狀物等,「這些都是不好的東西,」黃冠閔說。

由於只要張嘴照鏡子,就能自我檢查一半以上的口腔黏膜是否正常。黃冠閔提醒,自我檢查口腔時,當發現上述不正常狀況發生逾2周,應盡快到牙科(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檢查,醫師會透過切片和影像檢查進行鑑別診斷。

當口腔出現疼痛硬塊、不癒合的潰瘍、白紅斑、疣狀突起,不正常狀況發生逾2周,應盡快到牙科(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檢查。圖/黃冠閔醫師提供
當口腔出現疼痛硬塊、不癒合的潰瘍、白紅斑、疣狀突起,不正常狀況發生逾2周,應盡快到牙科(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檢查。圖/黃冠閔醫師提供

早期發現手術治療 可降低顏面變形、功能損傷機會

若不幸確診罹患口腔癌,黃冠閔表示,目前主流治療仍是以開刀為主,化療和放療為輔,除非癌症已進入末期、轉移到重大結構,才可能不動刀,改以放療、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輔助治療方式代替。

口腔癌術後半年到一年的復發轉移率最高。以五年存活率而言,第一期約有八成五以上,第二期約七成以上,第三期則約六成,第四期約四成。

口腔癌的主流治療仍是以開刀為主,化療和放療為輔。圖/黃冠閔醫師提供
口腔癌的主流治療仍是以開刀為主,化療和放療為輔。圖/黃冠閔醫師提供

只不過,更多患者更關心,開刀後導致的顏面損傷是否不可避免?「的確,手術切除範圍一定會比腫瘤大2公分以上,」黃冠閔說。

此外,術後也常見神經功能損傷等後遺症,容易有嘴巴活動不自然、唇部不易閉合、容易流口水、張口受限、吞嚥不便、影響發音等狀況,不少人會因此產生自卑心理。若腫瘤靠近頸部,加上放療影響,也易使頸部僵硬、臉部浮腫。

想降低術後的顏面變形狀況和功能缺損問題,「這就必須靠及早發現,在腫瘤侵犯範圍較小的時候盡快治療,才有機會做到,」黃冠閔說。

不過現代手術進步,腫瘤切除後,大部分能立即使用患者自身的游離皮瓣進行重建,以顯微手術接起血管神經,降低器官結構的損傷,相較以前手術後結果更美觀,功能更進步。除了部分醫材須自費,口腔癌的重建手術有健保給付。

醫療團隊通常也會派出復健師和治療師,替術後患者進行吞嚥或語言發聲練習,幫病人復健及適應術後新生活。「最重要的是家人的支持和陪伴,能讓病人更有信心接受治療,術後更有機會維持正常的社交生活,」黃冠閔說。

趁每半年洗牙檢查口腔 國健署補助3族群黏膜檢查

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口腔自我檢查,黃冠閔建議可藉由每半年洗牙一次,由牙醫協助確認口腔健康。另也應戒除菸、酒及檳榔,減少吃過度刺激性或極熱燙食物,不戴不合的假牙,不過度日曬,吃得營養均衡等,都可降低罹癌機會。

此外,國健署補助三大族群每2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包括:30歲以上紅唇族(含已戒檳榔者)、30歲以上有吸菸者、以及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的原住民(含已戒檳榔者),有助早期發現口腔癌,讓患者盡早治療。

黃冠閔醫師小檔案

● 現任: 秀傳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

●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牙醫學系學士
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植牙醫學會專科醫師
高雄義大醫院整形外科臨床研究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牙醫學系講師
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副秘書長
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監事
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
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

● 專長:阻生牙拔除、假牙贗復前手術、人工植牙、口腔黏膜相關疾病、口腔頭頸部腫瘤、顏面感染、顏面外傷及骨折、顳顎關節障礙治療、顏面顎骨畸型整形手術、正顎手術、顯微手術、口腔癌手術及重建

秀傳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黃冠閔。圖/黃冠閔醫師提供
秀傳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黃冠閔。圖/黃冠閔醫師提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