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順利完成四肢顯微異體移植,國內多家醫學中心也完成動物實驗。林口長庚醫院顯微移植團隊已跟院內倫理委員會申請四肢移植人體試驗,如果通過,就會送衛生署審核。預估一、兩年內台灣就會出現第一例手腳四肢移植個案。
國內顯微權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鄭明輝認為,四肢顯微異體移植手術本身並不難,棘手的是後續的抗排斥治療,以及肢體捐贈來源不易。國內器官捐贈風氣仍待加強,肢體來源是一大問題。
鄭明輝分析,國內外科顯微技術不輸歐美,大部分醫院外科醫師都做過斷肢接續手術,例如手掌、腳掌、手指頭等,只要是想得到的部位,都可能透過顯微手術,縫合細微的血管及神經,而斷肢接續後的活動功能不受影響。
不過,目前所有斷肢組織都來自傷者本身,而非其他人捐贈。鄭明輝說,國內外科醫師對於這類手術並不陌生,但異體四肢移植可能出現抗排斥現象,才讓醫師頭痛。但隨著抗排斥藥物研發精進,加上外科醫師更瞭解器官移植排斥機制,目前已可透過抗排斥藥物,改善移植後的抗排斥現象。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