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國內醫美自費市場龐大,以致亂象不斷。衛生署上午正式公布「美容醫學機構認證及執業人員管理辦法」,首先將醫美正名為「美容醫學」。美容醫學分為光電治療、注射治療以及美容手術等三大類,通過認證,將分別授以綠色、粉紅色等品質認證標章,估計最快下個月有醫療院所取得認證。
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直言,目前醫事法無法限制非外科系醫師執行美容外科手術,有了品質認證制度後,愛美人士可以選擇高品質、較安全的美容醫學診所,接受相關療程。衛生署醫事處統計,國內約有700多家美容醫學機構,不過整形外科醫學會私下統計,從事美容醫學的診所應該有上千家。
在與皮膚科醫學會、整形外科醫學會等代表多次討論後,衛生署今天頒布美容醫學機構認證細節,第一類是光電治療,包括雷射、脈衝光、電波、超音波等;第二類是針劑注射治療,如注射肉毒桿菌素、玻尿酸或膠原蛋白等。第三類則是具有侵入性的美容手術,包括抽脂、隆乳、隆鼻、植髮、雙眼皮手術、拉皮手術或削骨手術等。
林奏延指出,為方便民眾辨認哪些醫療機構通過美容醫學認證,即日起只要通過醫策會評鑑,就會授與標章。申請光電治療或針劑注射治療,將授與綠色標章證書;申請侵入性美容手術者,則授與粉紅色標章證書,證書會詳細記載實際通過認證的美容醫療項目。
林奏延指出,如果想通過認證,美容醫學機構中執行美容手術者,必須是一般外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骨科、泌尿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專科醫師,且在一年內補足100小時教育訓練課程,才有機會取得品質認證。
相關醫學會聯合成立「美容醫學教育訓練聯合委員會」,負責規畫醫事人員從事美容醫學的教育訓練,包括教育訓練課程及時數。醫策會執行長李偉強指出,未來取得認證,獲頒品質標章的醫療機構,必須在診所入口處、候診區或是網頁,公告通過認證的美容醫療項目,方便民眾識別與查詢。
整形外科醫學會秘書長楊永健則強調,衛生署制訂美容醫學機構認證是一件好消息,民眾將更有保障,建議民眾應該挑選通過評鑑,領有品質認證標章的醫美診所。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