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指出,醫改會接獲植牙醫糾投訴件數越來越多,以前一年頂多一兩件,去年有八件嚴重植牙醫療糾紛,而今年到7月就有七件。植牙醫糾前四名分別為:術前評估不周、植牙技術不佳、收費契約不實、醫病溝通不良,其中又以「術前評估不周」導致手術失敗或傷害的爭議最常見。
一名40多歲女性至北部某醫學中心植牙,醫師評估齒槽骨厚度認為可以種上植體,沒想到厚度不足,手術時植體壓迫到下顎骨神經,導致患者顏面神經麻痺,表情怪異。還有糖尿病患者植牙後牙體脫落,老年心臟病患麻醉過程出事等。
劉梅君指出,許多醫師術前評估與風險告知上,未提供書面證據,以致受害者求償無門。調查也發現,國內相關植牙認證多達二、三十種,每一家診所牆壁上都掛著認證,但到底那個才值得信賴,民眾根本無從瞭解。
醫改會也公布國內植牙三大違規亂象,最讓人詬病的是「違法網路廣告、不當招攬促銷」。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表示,就有牙科診所在網頁上寫著「術後不發炎、不腫不痛、絕對安全」,簡直是一派胡言。
由於植牙費用昂貴,單顆價格從四、五萬元至12萬元不等,部分診所傳單寫著「人工植牙、全台最低價」,甚至在路邊發送優惠期限折價券,宣傳手法五花八門,都已違反醫療法第86條禁止不當促銷招攬等規定。
劉梅君呼籲衛生署應成立專案小組,著手改善植牙違法招攬廣告、認證過於浮濫兩大問題,並與聯合消保官合作推出定型化契約,讓民眾詳細了解手術方式、價格及可能風險等。
衛署:將與牙醫師公會討論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對於醫改會要求制訂植牙定型化契約,醫事處副處長王宗曦指出,牙醫師公會已提供類似術前同意書範本,衛生署也要求醫師必須告知風險。定型化契約牽涉到商業行為,植牙屬於醫療行為,是否需要進一步討論,未來將與牙醫師公會代表會商。
至於植牙認證浮濫,醫事處簡任視察周道君表示,衛生署沒有頒布「植牙專科醫師」認證,如果醫師以植牙專科醫師對外宣傳,即違反「醫師法」,相關認證只能證實醫師接受過植牙訓練。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