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工研院昨天發表新技術,透過低能量雷射掃描眼球,量測前房液中葡萄糖濃度,進而推算血糖值,明年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扎針採血檢驗血糖值,是不少糖尿病患的每日功課,針尖刺入手指的那一刻,常讓患者疼痛、家人心痛。
工研院電光所長詹益仁指出,該院研發的創新式血糖檢測儀,屬於可連續監控的非侵入式血糖檢測方法,無痛、無血,避免感染、不需耗材,預估在5年後可望上市。
詹益仁表示,目前市面上最普遍使用的血糖檢測儀,多半是採血針在指尖採血,配合血糖試紙,測量血液中的血糖濃度。但因指尖採血會有疼痛及引發感染疑慮,使部分糖尿病患未定期測量血糖,影響病情控制。
工研院光電所副所長刁國棟表示,未來新興血糖監測技術朝非侵入式與連續監測為研發方向,國際間已有數項非侵入式血糖監測產品正在開發或已取得歐盟認證,但仍有量測信號微弱、量測時易因震動、溫度的干擾,工研院研究團隊嘗試以多重精密生醫光電技術,已完成動物實驗。
刁國棟說,這套非侵入式即時自我監測血糖儀,透過低能量的雷射掃描,以紅外光照射水晶體前的前房液,利用葡萄糖對紅外光產生吸光性與旋光性的變化,運算出葡萄糖濃度,再推算人體相對血糖值。整個量測過程,就像拿數位相機拍照,也不受眼球形狀影響。
工研院電光所組長陳治誠表示,以非侵入式血糖監測儀為病患檢測血糖,可有效減少患者因採血帶來的疼痛與壓力,前景可期,工研院正尋找廠商進行技術轉移中。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