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不少產婦集中到大醫院生產,中小型醫院產房卻每年萎縮10%,婦產科醫學會擬推行生育登錄制度,希望孕婦領到媽媽手冊時預先登記生產場所,可以運用醫療資源,提升生產照護品質,也避免中小型醫院的產房因業務量不足而關閉。
國內婦產科醫師執業年齡平均52.5歲,六成鄉鎮沒有婦產科醫師,人力老化、斷層問題越來越嚴重,婦產科醫學會今天舉行「健保政策研討會」,擔憂5到10年後出現婦產科醫師人力荒,除了希望改善產檢、生育等給付,讓新進醫師願意走婦產科,也提出「生育登錄制度」的構想。
今年新竹國泰醫院曾請孕婦辦理生產預約登記,新竹國泰婦產部主任曾英智表示,採行生產預約是因婦產科醫師「身心俱疲」,到院生產人數超過負荷,有的產婦甚至得在走廊待產,產後甚至得在會議室用隔簾分開休息,護理人員更因超量工作,離職走了三分之二。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生育登錄並不是限制生產場所,而是希望好好運用醫療資源,提升生產品質。「門前20 公尺有婦產科,為什麼要到20公里外的醫學中心生產?」
黃閔照表示,未來將從醫護人員、病床數量等,先調查各醫療院所的生育容量,在孕婦領到媽媽手冊時,詢問她們想產檢、生產的醫療院所。同時建立基層診所和醫學中心合作網絡,萬一有高危險妊娠、新生兒緊急狀況,可順利轉診,孕婦不必在大醫院排隊,在診所生產的品質也不亞於在醫學中心。
但外界也擔心特權可能介入登錄制, 新竹市議員曾資程就質疑說,「院長媳婦生產要不要登錄?」如果有人可以例外不需登錄,難免讓要漏夜排隊的一般民眾,擔心制度不公平。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